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辨字(答案)

「不恥」與「不齒」意思完全不同,千萬不要混淆二者。「不恥」,指不會「羞恥於做某事」,例如不恥下問。而「不齒」,牙齒是並列的,不齒則是指不屑與之並列,帶有鄙視的意思,例如「不齒他拋妻棄子」。

兩者意思完成相反,千萬要分清楚,如果寫了「不恥他拋妻棄子」就會令人有所誤解。

再談主語

之前談過主語問題,說過主語要統一。

以下這個句子有沒有問題呢?

今年七月,初訪荷蘭,不為風車,也不為運河,為的是梵谷逝世百週年的回顧大展。
余光中〈莫驚醒金黃的鼾聲〉


知道的話,不妨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現代的父子關係──醫生兒子是否不孝?

西醫父闖診所追債判緩刑
稱被兒子「屈到好傷」

【明報專訊】藍田匯景商場「西醫舖王」林傳龍,早前「大義滅親」頂證老父持刀闖入診所追債,老父被裁定刑事恐嚇罪成,昨被判監5個月、緩刑1年。被告聞判後雖感釋懷,但仍表示:「被佢(兒子)屈咗!唔公平!」旁邊的林母亦指兒子是「反骨仔」。

記者昨日到訪林傳龍位於匯景商場的診所,診所照舊開業。當記者向診所女職員查詢時,對方三緘其口、不瞅不睬,在記者追問下,另一女職員始向記者稱﹕「醫生多謝傳媒關心,但醫生想專心睇症,唔會接受訪問。」

官:持刀威嚇經考量 社會不容

裁判官杜浩成考慮過感化官報告,指68歲被告林成賢的7名子女已出來工作,除此案外,「被告以一生辛勞照顧子女成才,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不過,裁判官指被告的行為與一般家庭糾紛致雙方隨手執刀不同,被告經過深思熟慮帶同利器進入診所向兒子追債,認為被告事前帶利器威嚇使對方受驚還錢的行為,在香港社會絕不容許,但考慮到被告年紀、身體狀况及事件背景因素,判被告監禁5個月、緩刑1年。

「會等佢返嚟 始終係一家人」

辯方律師求情時指出,被告12歲已不幸喪父,小二輟學工作持家,教育水平不高,與妻子撫養7名子女成才絕不容易,顯示被告是勤力和負責任的人。律師又稱被告雖與大兒子林傳龍的關係最差,但被告仍感兒子孝順及聰明,父子關係變成這樣,已是對被告的最大懲罰,請求法庭輕判。

獲5名子女陪同支持的林成賢,昨在庭外舒一口氣,他表示仍有時間考慮是否上訴:「(兒子)屈到我好傷,我完全無咁做。」他稱事發後已經無再聯絡林傳龍,追債事項亦會交由律師處理。不過,他談及兒子時一度哽咽,說:「會等佢返嚟,始終都係一家人。」

辨字

讀中文,辨字也十分重要。例如「不齒」和「不恥」有甚麼分別?閱讀和寫作時也要細心留意這些易混淆的字詞。程度較差的學生甚至會把「舉辦」寫成「舉辨」,這實在令人吃驚,並令評卷員留下壞印象。

知道答案的話,不妨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07年小組討論題目解題(答案)

這道小組討論題,有些學生會談了大量隱蔽青年的成因,例如受到挫折,家長縱容等等。無論成因是怎樣,也不能作為贊成和反對的理據。有些學生又會談了大量他們的隱蔽的情況,例如在家玩電腦等等。這是都偏離了題旨。題目問你是否同意,如果你同意他們要改變,應該提出理由,例如他們隱蔽的壞處,降低社會的生產力,成為社會的負擔,浪費了社會之前投放在他們身上的資源等等。如果你認為不應轉變,也要提出理由,例如隱蔽是他們的生活方法,並沒有抵觸法律,在一個自由的社會裡,我們不應干預他們的權利等等。

2007年口語溝通卷試題舉隅(例一)

題目:有人認為「隱蔽青年」的人生態度、生活方式偏離社會大眾,應該改變。你同意嗎?

附設閱讀材料

資料一


《社區青年報》列舉隱蔽青年的特徵:

‧多在先進國家、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出現

‧通常家庭經濟問題不大,有人供養

‧小時多受保護,少受挫折

‧失去自信

‧曾遇上挫折,多與人際關係及自我價值有關

‧寡言,怕面對人和面對社會,喜歡躲在家裡

‧沉迷上網、漫畫、模型或電視等,足不出戶

‧失去目標,不上學,不工作,終日無所事事

‧不承認自己有問題,固執,很少主動尋求協助



資料二


隱蔽青年如何求助?

應該找家人、朋友、老師、社工談談,若情況嚴重的要看精神科醫生,最重要的是身邊有支持自己的人。

如何避免成為隱蔽青年?

提高自己的EQ與AQ,建立正面的思想。有社工建議,為人父母不要過分保護子女,要讓他們多受鍛煉,長大後變得堅強。



資料三


隱蔽青年:別人說我是隱蔽青年,好可憐。但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不知多快活!

98年會考聆聽卷短答題技巧(答案)

16.「人生苦短,無可奈何」,清暉和雪兒對此各有不同的看法。試指出其一人的看法,並加以評論。(9分)(字數不得多於150,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根據錄音,他們的看法如下:
清暉:認真生活,把握當下,充實地過每一天,但求這短短數十年,問心無愧,不必希冀永恒的生命。
雪兒:希望擁有永恒的生命,像藝術家、思想家般走進永恒,又或建立不朽的事業,在歷史上留名。

之前談過閱讀理解的個人意見題,步驟是「表明立場→為關鍵詞下定義→解釋」。這題也差不多,只是有少許改變。這題的步驟是:

(1)表明立場。

(2)提出這番話針對的對象。

(3)解釋。

第一步所謂表明立場,即是考生是否同意他(她)的說法,例如「我並不同意雪兒的看法」。第二步提出這番話針對的對象,即是先說清渾的觀點明顯針對普通人,或說雪兒的觀點則針對藝術家等少數的傑出人物。第三步則可以進一步解釋,例如評論雪兒的觀點可說:「在歷史上留名的人只是少數,例如文學家等,這都需要天分,並非後天所能勉強;而大部分普通人都只是匆匆的過客,並不能名垂千古。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沒有特殊的天分和能力,追求留名千古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因此,我並不同意她的看法。」

2010年會考中文科閱讀卷第22(2)題評分原則

第22題(2)

本篇與下文的內容和寓意有甚麼相似之處?試分別說明。

(1) 內容(3分)

(2) 寓意(3分)

滿分答案(3分)
不完備答案
0分答案







準確指出寓意相似之處






2分
1分

(指出寓意相似處,稍欠準確。或只指出現象,未有說明有何教訓或歸納到什麼處世原則)
(指出兩文寓意相似之處,理解有偏差)或(只寫出其中一篇的寓意,理解準確)
(對兩文寓意理解錯誤)

處世須靈活變通/

處世不要墨守成規/

處世要隨機應變/

做事要因時制宜/

適當時做適當的行為/

要以中庸之道處世,不宜偏執/

要以中庸之道處世/

(只答「中庸之道」,2.5分)
世事一時一樣/

世事無常,難以預科/

事情結果未必跟以往的經驗一樣
從《莊子》可見處世要靈活變通/要安身在有材與無材之間才恰當/處夫材與不材之間
人生在世,必要有用/

有材與無材也不是成功因素,最重要的是運氣/

做人不能太過貪心/

有用與無用/

非黑即白

聯綿詞與黑臉琵鷺(答案)

可否單用一個「琵」字,不妨看看台灣小說家張大春這篇文章。根據張大春同樣的邏輯,國內有不少的簡稱其實也有問題,例如「嚴打人流」,「人流」則是「人工流產」的簡稱。近年國內天災頻頻,出現一新興名詞叫「災胞」。「災胞」這個詞不止是縮略的問題,出現在傳媒上更加不恰當,因為看報道的不一定是中國人,把「災民」稱為「災胞」並不恰當。同樣,近年香港傳媒報道中國隊消息時也把中國隊稱為「國家隊」,同樣是不恰當的。這些錯誤也可能出現在綜合能力的試卷中,大家都應該留意。

黑面琵鷺 「琶」字哪去了?

張大春

多年以前,呂秀蓮把黑面琵鷺說成了黑面琵鷲,劉松藩把黑面琵鷺說成了黑面琵琶鷺,惹來不少人訕笑。鷺是水鳥,鷲是猛禽,差得實在有點遠。可琵鷺說成了琵琶鷺算不算錯呢?難說。劉松藩一副望之不似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長相,也就吃了這長相的虧,所以他說琵琶鷺,你會想他是不是被枇杷膏糊了腦子,才信口雌黃,當然就說他錯了。

白玫不是白玫瑰

先得說中文字詞裡頭的一個偏門兒,叫「聯綿字」。「聯綿字」是甚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字是由「兩個獨立音節、獨立字形而構成的單一意義的詞」。由於是兩音兩形,所以很容易為人看做是兩個字,其實就得把它當一個字來用。這兩個音節/字形大都有一定的關係,一個關係是「雙聲」(也就是發聲的聲母──輔音──相同),如參差、鞦韆、彷彿、忐忑、伶俐……等是。另一個關係是「疊韻」(也就是發聲的韻母──元音──相同或相近),如逍遙、朦朧、玫瑰、蹁躚。


任何事都有例外,聯綿字也不能例外。像「瑪瑙」,是個聯綿字,除了引為翻譯用字之外,一般個別用到瑪字、瑙字的機會實在不多,可能只有瑪莎、多瑙河之類;但是瑪瑙既不雙聲、也不疊韻,仍然是聯綿字。


我們常用的「蝴蝶」亦然;它也是既不雙聲、又不疊韻的。當然,沒有人簡稱瑪瑙為瑙;然而大部分的人卻肯接受:把蝴蝶簡稱為「蝶」。於是我們有「夢蝶」,而沒有「夢蝴」;有「小蝶」而沒有「小蝴」。


簡稱是一個問題,比方說玫瑰罷。「玫」與「瑰」個別說起來應屬「不完整的字」,據我印象所及,還是有很多人用單一個「玫」字或「瑰」字當名字,演員有金玫、丁玫,教授有李曼瑰,小說角色有陶瑰宜(華嚴的《和風》),似亦無人在意她們的名字裡居然有一個「半字」。「玫」字是「玫瑰」的殘缺版,取來當名字,會不會有點兒晦氣?早年一位現代詩人偶以殘刻字句、立其新鮮意象,寫出「白玫」這樣的詩句,惹動了老文藝理論家邱言曦為文指正:「『白玫』不代表『白玫瑰』,就好像『紅番』不代表『紅番茄』一樣。」


但是這裡面還有更複雜的問題:「玫」字除了與「瑰」字相聯綿,只有在南朝(如鮑照的作品和《南齊書》裡)一、兩處另與它字合成「玫階」、「玫陛」之詞,餘外竟無其他與之相生成義的字可以綴作詞彙。相反的,我們看那「瑰」字就活潑得多,瑰大、瑰壯、瑰奇、瑰異、瑰麗、瑰豔,瑰字可以黏合湊附的對象多得多,所以,像「玫瑰」這種拆開之後還可以琵琶別抱、另鑄新詞的聯綿字,在我看來,就和琵琶或枇杷很不同了。

為什麼省去一字

不論琵琶也好,枇杷也好,都是不可分割的那種聯綿字。你恐怕很難讓這一類詞的前一個字形搭上別的字形而形成另一個詞,也很難讓這一類詞的後一個字形搭上別的字形而形成另一個詞,這就表示某些聯綿字的兩形之間黏性超強,不易分割。截至目前為止,琵字後頭跟的不是琶的詞組,只有「黑面琵鷺」。為什麼呢?因為這種水鳥的嘴喙形狀長,前端略寬,呈橢圓形,有如琵琶的腹部。所以黑面琵鷺的命名本來也就是「黑面琵琶鷺」之意,只不過命名的人──依我看是個沒甚麼古代漢語常識的蛋頭,硬是砍掉「琶」字,是為了省甚麼呢?省下來存到銀行裡去生利息嗎?起碼我看不出:在一個物種的命名上省掉一個不必省去的字有甚麼意思?


琵琶,最早就寫作枇杷。原先是流行在古代阿拉伯世界的撥彈樂器,傳入中國之後經過許多樂師和匠人的改製,使這樂器的脖子變長、下半身變得豐腴,定制為四弦十二柱,唐宋以後柱位增加很多,有十六柱的、有十七柱的,也有十八柱的。


琵琶一詞借來形容其他的東西的,我只知道有「琵琶骨」、「琵琶腿」。聽說還有「琵琶蟲」。琵琶骨就是肩胛骨,這是中學生健康教育課就教過的。「琵琶腿」是指一種筋肉虯結隆起、粗壯有力的腿。宋代的張舜民《畫墁錄》記載:宋太祖招募軍隊訂定的標準,不一定是挑選取用人高馬大的青年,還得要「琵琶腿、車軸身、取多力」,意思就是小腿要粗到一種像琵琶的形狀罷?琵琶蟲,也是因為形狀而命名,就是俗稱的頭蝨。

只好叫一聲琵琶

《明齋小識》上有一則〈琵琶蛇〉的故事。說鄉裡有個人,忽然得了種怪病,臉上生出一條一條形似琵琶的紋路來,不多時,琵琶紋就蔓延開來,遍及全身了。除了長出紋身一樣的瘢痕,人也沒了精神,食宿亦不得安心,請大夫來望聞問切一番,又看不出個名堂,簡直的就是要等死,日日倚門而望,看是哪麼一班鬼卒前來牽引。


這一天路上踅過來個叫化子,一見他那模樣兒,就說了:「您這是病了罷?這病還有得治──可治上了麼?」此人一聽,立刻答道:「化子你要是會治,就給俺治治得了。」叫化子點點頭,道:「那麼我得先看看你睡覺的地方。」這病家於是將叫化子引進內房,叫化子先拿鼻子使勁朝四面八方聞了聞,再衝著病家的眠床瞧了一眼,思索片刻,道:「挺好挺好!咱們出去遛會兒罷!」


叫化子一路疾趨而出,直至大門以外,才鬆開一口氣,對那病家說:「好傢伙!我一人對付不來;得回去召喚同夥。還需備辦些靈藥,你得等我十天。」說時一扭身便走了。


十天之後,這病家形銷骨立,又萎頓了許多。前番那叫化子果然沒有爽約,非但依言而至,還真帶了幾個伴當,人人肩頭扛著大竹籠子、大竹簍子,所過之處,腥風乍起,令人不得不掩鼻避之。一進入寢室之中,為首的叫化子手起拉開床架,另一隻手從背上拔出一柄板斧,兜臂繞了個大車輪兒,一斧劈下,但見厚可兩三寸不只的地板上鑿開一個寸許直徑的孔穴,隨同他來的叫化子像是早就排練好了似地一窩蜂擁上前,打開一隻竹簍,下手抓出一條大蛇,便往那地板縫裡塞。


這一刻,只聽得地底下轟轟隆隆一陣巨響,如山之崩、如地之震,久久不能消歇。過了有一炷香的工夫,聲息才漸漸安定下來。叫化子們可不放過,登時又打開竹籠子,拿出一條比先前更長大的巨蛇來,再往洞中塞放。蛇一入洞口,裡頭風聲雨聲雷聲霆聲,又嘈鬧喧嘩起來。就這麼來回搞了四、五次,入洞之蛇一條大過一條,最後放進去一條徑可半尺有餘的大蟒蛇,為首的叫花子更是目不轉睛、全神貫注,好像一眨眼就會有甚麼可怕的物事從那地板底下鑽將出來的樣子。


這一回地洞底下的響聲祟動比之前就更加劇烈了,鬧了大半個時辰,才漸漸安靜下來,為首的叫化子衝眾人一昂下巴,大夥兒暴喝了一聲,齊齊向空一躍,落地之際一跺腳,一屋子地板全都塌陷下去。待一室煙塵粉霧落定了,才看見幾十條大小蟒蛇全數絞在一起,絞著甚麼呢?一頭活像個琵琶一般的怪物──由於這一大群蟒蛇是拚盡了全力來絞殺這怪物,是以無一倖存。這琵琶怪也給絞得像是個道道地地的琵琶了──至於原先像甚麼?我是一點兒也沒法子想像的。說不定它根本不像琵琶,那也是沒辦法的事,說故事的沒來得及在那怪物生前見它一面,就只好還是依照死後的模樣命名罷。


據說叫化子臨走時囑咐那病家:得把地板裡那玩意兒吊在屋簷下風乾、做成餅子吃,吃了身體就痊可了。病家依言而行,果然恢復了健康。


即使是不明來歷的怪物,命名時都沒有把它叫成個「琵怪」或「琶怪」,堂堂正正的鳥兒卻要給縮減成「黑面琵鷺」,黑面琵鷺反正是「親情不計較」,算了,但是有個看起來笨一點兒的傢伙不小心說對了,大部分不知此字正誤的小老百姓還要跟著媒體笑那說對的人,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可見:你要是打心眼兒裡想笑那人,是不會管你自己比那人高明多少或不高明多少,你都會笑他的。

【2008-06-12/聯合報】

98年會考聆聽卷短答題技巧

近年會考聆聽卷有短答題,而且佔分不少,或可談談。

16.「人生苦短,無可奈何」,清暉和雪兒對此各有不同的看法。試指出其一人的看法,並加以評論。(9分)(字數不得多於150,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根據錄音,他們的看法如下:

清暉:認真生活,把握當下,充實地過每一天,但求這短短數十年,問心無愧,不必希冀永恒的生命。

雪兒:希望擁有永恒的生命,像藝術家、思想家般走進永恒,又或建立不朽的事業,在歷史上留名。

評卷參考有評分的準則,但沒有作答的範例。這題可以怎樣評論呢?評論可怎樣入手呢?想試答的話,可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常見難讀錯讀字詞(1)

覬覦(記如)
販(泛)賣
呼籲(預)
坍塌(灘塔)
重蹈(道)覆轍

闡(展/淺)釋
迥(炯)異
潦(老)倒
調(掉)查
愉(如)快

舀(繞)湯
齟齬(咀語)
玷辱(店肉)
跛(簸)
仔細(子細)

扔(wing1)掉
週刊(hon1)
毗(皮)連
圭臬(歸熱)
如喪考妣(比)

分岔(詫)路
匣(俠)子
溘(合)然
瞿(句/具)然
踉蹌(亮昌)

綻(賺)放
舐犢(徙讀)
窘(困)態
操守(醋手)
侃侃(罕)而談

從閱讀《雙層床》到寫作(答案)

《雙層床》有這樣的一句:

「十六年的分別,將由我身下這張雙層床奇跡地縫合了。」

這句的特點是動詞「縫合」本應配合一些實物的名詞,例如衣服等,但這裡卻配以非實物的名詞「十六年的分別」。

如要汲取養份,必須懂得「偷師」仿作。例如可改寫成:

「我和父親破碎的關係,竟然從這一刻起奇跡地縫合了。」

「我和母親之間的代溝 / 鴻溝,竟然從一張便條中奇跡地縫合了。」

等等……

這裡的「關係」、「代溝 / 鴻溝」都是非實物的名詞,並配以「縫合」。

要學好寫作,就是要這樣模仿。
引用(0)

聯綿詞與黑臉琵鷺

有些中文字詞不可單獨使用,單獨一個字沒有意思,需使兩個字才有意義,例如「忐忑」、「鴛鴦」、「鸚鵡」和「琵琶」等等,單獨一個「忐」、「鴛」、「鸚」字是沒有意思的,而這些詞語則叫「聯綿詞」。有一種鳥類,叫「黑臉琵鷺」,偏偏單獨用了一個「琵」字,而不叫「黑臉琵琶鷺」,這是可不可以的呢?

07年小組討論題目解題

這題07年的小組討論題應該怎樣處理?贊成與反對可以有甚麼論據?這題相信有不少考生會離題。知道的話,不妨留言討論。答案下次再談。

2007年口語溝通卷試題舉隅(例一)

題目:有人認為「隱蔽青年」的人生態度、生活方式偏離社會大眾,應該改變。你同意嗎?

附設閱讀材料
資料一

《社區青年報》列舉隱蔽青年的特徵:
‧多在先進國家、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出現
‧通常家庭經濟問題不大,有人供養
‧小時多受保護,少受挫折
‧失去自信
‧曾遇上挫折,多與人際關係及自我價值有關
‧寡言,怕面對人和面對社會,喜歡躲在家裡
‧沉迷上網、漫畫、模型或電視等,足不出戶
‧失去目標,不上學,不工作,終日無所事事
‧不承認自己有問題,固執,很少主動尋求協助



資料二

隱蔽青年如何求助?
應該找家人、朋友、老師、社工談談,若情況嚴重的要看精神科醫生,最重要的是身邊有支持自己的人。
如何避免成為隱蔽青年?
提高自己的EQ與AQ,建立正面的思想。有社工建議,為人父母不要過分保護子女,要讓他們多受鍛煉,長大後變得堅強。



資料三


隱蔽青年:別人說我是隱蔽青年,好可憐。但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不知多快活!

山卡啦?

廣東語「山卡啦」,「卡啦」應為「旮旯」,即是角落的意思,「山旮旯」意指山邊角落,意指很偏僻的地方。

無厘頭尻?

早兩日聽電台節目光明頂,陶傑說「無厘頭」的來自廣東話「無厘頭尻」;這個「尻」字,陶傑讀作「鳩」,即是跟粗口的讀音相同。「尻」字解屁股,「頭尻」即是首尾,說人做事沒首沒尾,次序顛倒,就是「無厘頭尻」。陶傑讀作「鳩」,這是從俗的讀法,正確應讀「敲」。

說開廣東話,我們常說的「山卡啦」,「卡啦」其實不是廣東話,普通話也有同樣的說法,但正字當然不是「卡啦」,那麼應該怎樣寫呢?

知道的話,不妨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單車」與「雙層床」(答案)

《單車》和《雙層床》同樣是以一件死物作為中介物,從而抒發感情。《單車》是以回憶兒時與父親一起騎自行車感受到父愛作為抒情的途徑,而《雙層床》則以父親因為安裝雙層床而受傷作為抒情的途徑。用學校教的說法,即是兩者同樣用借物抒情。

作文的時候,你也可學學他們的寫法,這樣會更高分。

不甚了了?(答案)

「不甚了了」一詞,第一個「了」字是指「了解」,動詞;第二個「了」字是指「全部」、「完全」、「完結」。中文的習慣是把動詞放在前面,事情的結果放在後面,例如「若成功申請」,「成功」應放於「申請」之後,傳統的說法是「若申請成功」。

從閱讀《雙層床》到寫作

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要提升寫作水平,必須從閱讀中汲取養份。

《雙層床》有這樣的一句:「十六年的分別,將由我身下這張雙層床奇跡地縫合了。」

這句話有甚麼特點?我們怎樣從模仿這些好的句子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知道的話,不妨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單車」與「雙層床」

之前談過陳奕迅主唱的「單車」,它的寫作手法與胡燕青的《雙層床》有沒有相通的地方?知道的話,不妨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雙層床》胡燕青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父親與我住在一個租來的小房間,我睡雙層床的「上格」,他睡「下格」。那床是街頭買來的舊貨,架構搖動,沒有床板,只一串彈簧支架承擔著破舊的棉被床褥,夏天多鋪上一張蓆子。家貧兼長期負債的日子,使父親心力交瘁,腰椎的軟骨墊退化,經常扭傷腰部。但他和我一樣,對那張土黃色的雙層床,全無怨言,僅有著深厚的眷念。

父親給我買了一盞小燈,顏色不怎麼好看,淺淺的藏青浮薄而刺眼;燈罩如覆轉的小花盆,半蓋著燈泡;燈泡下是一個晾衣夾形狀的東西,方便你把它固定在床沿。現在偶然經過賣電器的舖子,也還看得見這種小燈,不過我一定不會再買了。現在手頭寬綽了,什麼都講素質和品味,我不幸已墜入中產階級挑剔勢利的塵網。
但我仍不禁在那店前站了一會兒。我想起的,不但只是那一小片橢圓的黃色薄光,更有一段永遠不能擰熄的時日。我的小燈買回來時就衣著一層薄薄的市塵。父親在鴨寮街擺賣,自己也在鴨寮街買東西——只三元,他滿足地說,還包括燈泡。
夜裏他睡了,我就亮著小燈看書。我的小天地無限舒適,腦後的枕頭已經習慣了我頭骨的形狀,一床被褥也適應了我的姿勢與體溫。透明的黃光蛋殼一樣保護着我,教我感到窗前北風的號叫已被擋在身外。父親偶然也打鼾,輕輕的,不擾人,只教我感到很安全。從這溫暖的地方出發,我翻開書本如推開一扇門,就向無盡的天地滑翔出去……
當我終於擰熄了小燈,自想像的世界歸來,讓那被燈暈熔穿了的黑暗一下子復合,我就會聽見自己的轉身、蓋被的聲音。年老的雙層床吱吱搖響,算是一句晚安。此時屋子裏的黑色,鑲起窗框外湛藍的夜光,一切思域旅行突然中斷於現實的回歸,我開始閉上眼睛。父親的鼾聲均勻延續,是我最好的安慰。床底下偶有雜響,我知道只是一隻熟悉的小老鼠在走動,很快便入睡。
真的,在那漆片剝落、搖搖欲墜的懸空睡窩裏,我從未失眠過。
在與我們分開十六年後,媽媽終於能夠自內地來港了。之前幾天,我們把雙層床拆掉。那一個晚上,我一生不會忘記。
那時候,媽媽人已抵達深圳,等候配額入境。我們知道,她三兩天後便能到達九龍。為此,父親得買一張全新的雙層床,讓母親有睡舖。他挑了一張下格雙人、上格單人的全新鋼床,但沒有告訴我。床送來的那個下午,我在大學圖書館看書。說是自己用功,其實在陪我那位唸醫科的男朋友預備考試。傍晚我跟他一起吃飯,飯後談到深夜,他才駕車把我送回家。
當我走過了許多板間的房間,終於推開自己屋子的木門時,不禁呆住了。
屋裏已換了一張紅漆鋼床,上舖稍窄,不舖卻足有四英呎寬,佔去大半個房間,床顯得很高,四隻腳彷彿特別長,原來它們全都站在紅磚上,床底的虛處於是好像膨脹了起來。
床上還沒有被褥子,只有父親躺在簇新的木床板上呻吟。
「爸爸!」我失聲呼喊,踢著地上猶暖的電鍋,才留意到一室凌亂的雜物。這混雜的圖象增添了我的恐慌,我仍只曉得喊著父親。
父親掙扎着告訴我,從中午到晚上,一個人把舊床拆了,搬到梯口,又一個人把新床裝好。他還解釋說,為了彌補小床換大床失去的空間,他得用磚頭把床腳墊起,好讓床底可以擺放多點東西……安裝最後一片床板時,他以為一切都妥當了,一失手,床板滑落,他身一側,就觸傷了腰骨。
「痛極了。」他說,「我很用勁才淘了幾顆米,蒸了臘腸……你吃飯了吧?我……起不了……」
我回頭看見只吃了數口的一碗飯和餘下的半條臘腸,眼淚就成串落下。我怎能原諒自己呢?當父親勞累了整天,讓一塊笨重的床板扯落到地上的時候,我在做甚麼呢?讓一個男孩子捉住了手,坐在大學宿舍的露台上聊天!這幾小時,他等著我回來,劇痛中如何熬過了?我試著扶他起來,卻多次失敗了。無助地,我飛奔到電話旁邊。我那快將成為醫生的男朋友終於接聽了我求救的聲音,但他說太晚了,不來。我聲淚俱下地懇求著,最後甚至光火了,他才勉強答應出現,出現時一臉不耐煩。
當我們非常吃力地扶著父親走下拐了彎的樓梯,看著爸爸前額因了劇痛冒出的汗珠,我就知道此刻我心裏最愛的是誰。與此同時,一段年青的感情亦隨著重父親的呻吟,逐漸消失在梯口的彎角。
到了醫院,醫生說,父親得在那裏至少躺一兩星期。事後我對男朋友禮貌地說了句「謝謝」,像個生疏的同學。我決心從此惑人的戀愛離去,找尋自己的感情出路。這一晚,我一個人睡在父親為媽媽新買回來的雙層床上,大聲為自己的罪咎哭泣。我像忽然才看見了父母之間的愛情。十六年的分別,將由我身下這張雙層床奇跡地縫合了;但我自己,則也打自這裏清晰地感到那人對我的所謂關懷,所謂愛慕,不外他年輕時代的一種華麗裝飾,可有可無。
果然,我倆日漸疏淡。
不久父親康復了,母親已來港與我們團聚。每夜我依舊爬到床的上格。比起舊床,我這半空的獨立天地寬敞了許多。然而我已不再像少年時代那麼容易入睡了。
夜半時分,窗外的碎燈撤落到我的眼眶裏,散開了,迷糊了,又再清晰。我長大了,終於不再以為樓下一有小房車聲,就意味著他的「小甲蟲」爬過海底隧道來找我,卻同時開始勇敢地、正面去想念他,想念那個我以為自己曾經愛過的人。
我問自己,問為什麼許多密切的人和事,竟可以一天散佚到不同的角落,終生而不復相見;我思索兩個曾經同行的人,如何在不透明的歲月的兩鬢平行地成長,成家,然後老去……
只有一件事使我安心。父親和母親,就睡在下層,一同把我撐起,教我感受到生命的高度。他們支持我,永不背棄我。更重要的是,他們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有一種愛是永恆的,說不定我也能找到。
說不定我真的能夠找到。我這麼想著,果然就入睡了。

2010年會考中文科閱讀卷第12題評分原則

12.第一段中,作者用「膚面的」喻其中一種自嘲,有人認為把「膚面的」改為「表面的」更恰當,也有人不同意。試談談你的看法。(3分)

1同意或不同意均可接受。惟須注意,作者刻意用「膚面的」對「入骨的」,建立對仗效果。
2.能指出與「入骨」的關係分析,最高分給3分。
3從其他角度比較「膚面的」或「表面的」的優劣最高給2分。
滿分答案(3分)
2分答案
1分答案

不同意。作者以「膚面的」對「入骨的」,「膚」和「骨」同樣是身體的一部分,用來比喻十分貼切、工整。
同意。由於「表面的」為常用語,較「膚面的」這新造詞容易明白。/

不同意。作者以「膚面的」對比「入骨的」較「表面的」恰當。
同意。不用比喻,語意更直接明確。/

「膚面的」較「表面的」好,因為「膚面的」有「膚淺」的意思,比中性的「表面」好(更能形容表面的自嘲)。

2010年會考中文科閱讀卷評分一般原則

評分一般原則












文字表達















錯別字




1. 一出現錯別字,不論是否關鍵字詞,即在該分題扣0.5分,每大題只扣0.5分;

2. 如出現錯別字的分題得0分,該分題的錯別字不扣分,而下一分題出現錯別字同樣扣0.5分;

3. 閱卷員請以○標示扣分的錯字,不扣分的錯別字不必標示。



文句不通


1. 文句不通,扣0.5分,閱卷員請以橫線標示扣分的文句;

2. 行文稍欠流暢而不影響文意者,不必扣分。

上述「錯別字」與「文句不通」兩項合共的扣分,每大題只扣0.5分。



冗餘答案




1. 冗文與答案相矛盾,該答案0分;

2. 若考生除正確答案外,尚有不相干答案者,扣去該分題分額之半;

3. 若冗文與答案相包容,不必扣分。









摘錄原文








1. 抄漏 / 抄錯 / 抄多一個字,即扣0.5分,每大題只扣0.5分;

2. 考生可抄錄原句,或以省略號準確標示句子。(將來可能消取,或需要全句摘錄。)

3. 抄錄句子以外的文字,視作錯誤答案,全題不給分。「【這名為自嘲,如玩文意其實主要還是牢騷,那就不能算是真正老王麻子剪刀】。真品難求,先到故紙堆裡找找,可惜我昔日唸的幾乎忘光了。」

4. 省略號的處理:如評分員不能辨識前後文詞是否指向正確答案。舉例:「一……自嘲」

陳奕迅的「單車」(答案)

「單車」的主題當然不是讚揚父愛,而是寫孩子對父親不善表達愛的埋怨。

歌詞第一句「不要不要假設我知道 一切一切也都是為我而做」,父親會默默為孩子付出,但是總不會宣之於口,孩子往往不知道父親已做了很多。第二節的「經已給我怎會看不到?」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那麼,孩子是否從沒感受過父愛呢?其後歌詞插入回憶,解答了這個問題。「只有一次記得實在接觸到……/騎著單車的我倆 懷緊貼背的擁抱」,作者回憶起兒時跟父親一起騎自行車的情境,這是唯一可以直接到感受父愛的經歷。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感到迷惘,「茫茫人生好像荒野」,正是這樣,「難離難捨想抱緊些 」,孩子更需要和渴望父親的愛護。「你愛我愛多些 讓我他朝走得堅壯些」,孩子正因為父愛才能好好成長。

可以說,作者透過「單車」這個「中介物」抒發對父親的埋怨。

因此,父親節不要再點這首歌給父親吧。

陳奕迅的「單車」

之前談過陳奕迅主唱的單車,其主題不是說父愛,不知大家怎樣看。大家或可再看看歌詞,看看是否真的談父愛。知道這首歌的主題,可留言寫下你的看法。我的看法,下次再談。


不要不要假設我知道 一切一切也都是為我而做
為何這麼偉大 如此感覺不到?

不說一句的愛有多好?

只有一次記得實在接觸到……

騎著單車的我倆 懷緊貼背的擁抱

難離難捨想抱緊些 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膊 誰要下車?

難離難捨總有一些 常情如此不可推卸

任世間再冷酷 想起這單車 還有幸福可借



經已給我怎會看不到? 雖說演你角色實在有難度

從來虛位以待 何不給個擁抱?

想我怎去相信這一套? 多疼惜我卻不便讓我知道

懷念單車給你我 唯一有過的擁抱

難離難捨想抱緊些 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膊 哪怕遙遙長路多斜?

你愛我愛多些 讓我他朝走得堅壯些

你介意來愛護 又靠誰施捨

難離難捨想抱緊些 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膊 誰要下車

離難捨總些 常情如此不可推卸

任世間怨我壞 可知我只得你

承受我的狂或野


(《單車》黃偉文)

2007年會考中國語文科模擬試題四式判斷題分析

14. 請判斷以下的陳述,然後在相應的方格內以✓號表示;每題限選答案一個,多選者零分。(2分)

作者提出兩種忠義的不同之處在於

對效忠對象的態度有所不同;
對效忠對象付出的程度有所不同。

原文:
(甲)為報「知遇之恩」,甚至不考慮事件中的是非對錯。(第三段)
(乙)但對外,尤其是對不利於己者,則無理性、無良知,所有的流氓無賴勁都可以使出來,甚至相當殘酷毒辣,完全無視對社會秩序的破壞。(第三段)

題目解說:
題目有「提出」二字,它連繫起題目與兩項陳述,因此陳述是對的話,答案是「正確」;不對的話,答案則是「錯誤」,並不會是「無從判斷」。綜觀第三段,文中的兩種「忠義」,是指「普通的忠義」和「極端的忠義」。從上述引文可見,作者「提出」「極端的忠義」與「普通的忠義」的不同之處,首先是並不會考慮事件的對錯,其次是完全無視對社會秩序的破壞,並非對效忠對象付出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兩項陳述均錯誤,這題答案是「錯誤」。

從上述可見,並非文本沒有提及,答案就一定是「無從判斷」。

不甚了了?

學好中文,需要掌握字詞的意思。只是一個普通的四字詞語,可能已經考起不少人。就拿「不甚了了」為例,意思人人都懂,意指「不太清楚」,但甚麼是「了了」呢?兩個字是合起來還是分開解釋?如果分開解釋,兩個字的意思有沒有不同?詞性又是否相同?如果不懂,可回校請教老師,但他們可能也會被你考起。

知道的話,不妨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2007年口語溝通卷試題解題實例

解題實例
2007年口語溝通卷試題
題目:你們參加一項名為「動感之都」的網頁製作比賽,目的是向遊客介紹香港的特色。請討論網頁的具體內容。

附設閱讀材料
資料一
香港是動感十足的年輕城市,世界級的建築、節奏急促的生活、時尚的娛樂享受,無不展現出這座城市的魅力。這裏薈萃東西文化,並融合了中國傳統特色和高度現代化的便利,深深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在香港,既可以觀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又可以獲得商業文明帶來的種種享受;既可以浸淫在摩登社會的物質享樂中,也可以重溫舊時代的簡樸生活方式。


資料二
香港是馳譽國際的購物天堂,在超逾兩里長的彌敦道上,沿途滿是大小商場和店舖,服飾、電子產品及其他精品式式俱備,令人目不暇給。油麻地的廟街是遊客必到的露天夜市,其他獨特的市墟還有雀鳥市場和玉器市場等。乘搭天星小輪往香港島,是令人難忘的美妙體驗。維港兩岸的景色非常迷人,特別是繽紛璀璨的夜景,已被公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景觀之一。


解題指南
第一步先圈出題目關鍵字。這道題目的關鍵字是「動感之都」和「香港的特色」。

第二步是根據關鍵字找尋有用的資料。在資料一中,可以找到一個「香港的特色」,那是薈萃東西文化。在資料二,第二個香港特色是購物天堂。第三個香港特色是夜景。同學當然可以加入自己的觀點,例如「美食天堂」等。

第三步是根據上述歸納出的「香港特色」,可以在下頁的資料找例子加以證明。但有一點必須注意,這些例子必須符合「動感之都」的條件,所以在下頁的大澳,不太符合題目要求。
第一點「薈萃東西文化」,中國文化可以用「太平清醮」和「端午節龍舟比賽」作例子,因為二者既是中國文化,又有動感的一面。而西方文化,可以用「狄士尼」、蘭桂坊作例子。第二點「購物天堂」,可以舉尖沙咀、銅鑼灣、旺角的彌敦道、女人街等例子。第三點「夜景」,可以用太平山看夜景作例子。第四點「美食天堂」,可以舉香港有不同地方的美食作例子,如中國茶樓、日本料理、泰國菜、麥當勞、必勝客等。

談談去年陳一諤評論六四的邏輯謬誤(答案)

陳一諤認為因為學生可以避免六四事件的發生,因此他們需要負上責任,這是荒謬的。我們可以用類比看看其荒謬性。正如有一日,有個司機因酒後駕駛而撞死了人,司機可否用途人當天不上街便可避免撞車意外為抗辯理由?當然不可。正如學生在六四當天上街,那是人權,錯的不是他們,而以他們可以避免六四事件發生為理由,把責任推在他們身上,那是荒謬的。

談談去年陳一諤評論六四的邏輯謬誤

今天是六四二十一週年。去年港大學生會會長陳一諤曾就六四發表過一番言論,其後被港大的學生罷免。他強調自己只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六四事件,但是否真的只從另一個角度看六四那麼簡單?當中的邏輯是否合理?他認為六四學運領袖於六四前「走佬」,如果他們於五月三十日前解散學生,其實可以避免六四事件發生,因此他們要為六四事件負上責任。這番言論有甚麼邏輯謬誤?提提大家,他犯了概念不清的毛病。

準確的答案,下次再談。

07年閱讀理解的開放題詳析

2007年會考中國語文科試題詳析

第二篇 《只能陪你一程》游宇明

14. 文章末段說:「這注定了你給與別人的有限性,又怎能要求別人無限付出?」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呢?試舉出一個生活的例子,支持你的看法。(6分)

題目解說:

這題同樣要先表明立場。如果要取得高分,必須充分回應題目的陳述。題目的陳述有兩句,必須全部都能準確回應。第一句是「這注定了你給與別人的有限性」,關鍵詞是「有限性」,如果認同並且回應這句陳述,可舉自己有限的東西為例,例如時間。我們的時間有限,自己有時候有些必須做的事,比如上課,未必一定能夠抽空陪伴家人或朋友。第二句是「又怎能要求別人無限付出」,透過反問表示了肯定的意思,表明我們不夠要求別人無限付出。要回應這句陳述,可說自己不能無限要求家人或朋友長時間陪伴自己。

如果不認同這兩句陳述,可舉出其錯誤之處,第一句陳述「這注定了你給與別人的有限性」,實質的東西有限,但無形的可以是無限,例如愛。雖然沒有時間,但我們對親人朋友的愛可以是無限的,盡自己的能力去愛別人,這個世界便會變得更美好。第二句陳述「又怎能要求別人無限付出」,當我們付出了,而對別人有同樣的要求,這是很合理的。

中國文化在步向現代化和商業化的同時,會否失去文化的內涵?

【明報專訊】少林寺上市還是不上市,在內地鬧得沸沸揚揚。在大除夕當天,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圖)、登封市市長鄭福林、及香港中旅(0308)三方一齊開記者會,重申少林寺、中岳廟、嵩陽書院等宗教資產,不會納入合資公司的範圍,亦不會上市。
但香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公司董事長薄寶華,在會上仍提出,中旅持股51%的合資公司「日後不排除上市」。
管理手法創新 派僧人學MBA
在大除夕的記者會上,釋永信說,對中旅到登封市投資表示熱烈歡迎,但他明確指出,作為國際國內知名寺院,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同時也是少林禪武醫文化的傳承地,不會上市,又說少林寺不會參與旅遊公司的股份和經營活動。
據中新社報道,45歲的釋永信過去多年,令少林寺的經營脫胎換骨。其中一項創舉是早在1996年便建立了中國首家寺院網站。後來更在網上披露被視為最高秘密、只傳給真正信徒的武功秘笈。
釋永信還把少林僧人派往世界各地,表演和推廣源自禪宗的少林武術。他還是第一批送僧人學習MBA課程、取得學位的方丈之一。釋永信先後成立了武僧團、實業公司、影視公司等機構,對少林寺進行商業化的經營和推廣。據統計,少林寺每年能從門票、網上出售少林物品以及少林寺武僧巡回表演中獲得數百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收入。
香港中旅早前公布,向登封發展公司注資6885萬元,把該公司轉型為中外合資企業,中旅佔51%,以發展及經營嵩山風景名勝區下轄之少林景區、中嶽景區及嵩陽景區。

李卓人的反駁技巧(答案)

答案是C類比論證。

很多人以為是比喻。其實不然。因為比喻中本體和喻體有相似性,但這個論證說的同樣是「在電視前看直播」,不過情況不同,因此是類比。

特首談辯論:全民參與看直播 泛民斥笑話
【明報專訊】特首曾蔭權只邀請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出席政改電視辯論,引來政圈反彈。曾蔭權昨出席一個公開場合時表示,高興余若薇接受邀請,至於市民能否參與,他解釋:「700萬市民可(透過電視直播)一齊參與」,惹來各界狠批。泛民批評曾蔭權「離譜、是笑話」,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指曾蔭權厚此薄彼;而公民黨昨日開始在網上徵集市民提問,希望打破「壟斷」困局。
李卓人:睇世盃等於齊踢波?
職工盟李卓人揶揄道:「簡直得啖笑,難道全世界一起看世界盃直播,就等於一齊在踢波嗎?」民主黨元老司徒華認為政府正分化泛民,其他黨派應要求解釋;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則力撐余若薇是合適人選,因她在「公投」運動中具代表,相反何俊仁正尋求與中央政府溝通,不適合參與電視辯論。
曾蔭權認為市民可以看電視直播參與政改辯論,而李卓人對此的反駁用了哪種技巧呢?

A.比喻論證

B.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C.類比論證

D.對比論證

跟黃興桂學中文(答案)

「除非有一隊先入一球, 如果唔係都幾難開到紀錄」,這句話有甚麼問題?近年會考多考邏輯問題,這正是教材。

這句話是套套邏輯,「先一球」等於「開到紀錄」。
又例如「愛華頓呢隊波用蔗渣o既價錢, 但係踢出燒鵝o既味道」,這句話用了一種修辭手法,一種寫作技巧,哪是甚麼呢?

「蔗渣o既價錢」,蔗渣意指便宜,二者在價格上相似,因此是借喻。

「踢出燒鵝o既味道」,「踢出」是視覺,而「燒鵝o既味道」是味覺,因此是通感。

語譯題(五)

(五)通假字
所謂「通假」,「通」是指「通用」,「假」是指「借用」,即是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通用,或是指這個字借用作那個字。例如「屬」字,通「囑」,解作「囑咐」。又如「舍」字,通「捨」,解作「捨棄」。又「要」字,通「邀」,解作「邀請」。又如「詳」字,通「佯」,解作「佯裝」。又如「說」字,通「悅」,解作「喜悅」。又如「被」字,通「披」,解作「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或「分散、散亂的樣子」。又如「為」字,通「謂」,解作「說」。又如「與」字,通「歟」,譯作「嗎」。

中國文化中的儀式與情感的流露

請人哭喪是孝的表現還是虛偽?
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
擇日儀式之後便要哭喪。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出殯的時候必須有全體後代尤其是男人們「唱哭」,否則按照民間舊俗就會被視爲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黃泉路上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便在方圓數十裏傳爲笑柄,其子孫後代也要被人們視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難容。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賢孫們在此確實也頗費了一番心機,花錢請人替死者哭喪便是歷代孝子賢孫們得慣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職業性的哭喪夫或哭喪婦,收入不菲。
哭喪時「唱」出的歌叫哭喪歌,壯族習慣是請民間歌師二人來唱哭喪歌。兩位歌師扮成舅甥,一問一答,唱歌徹夜,讚頌祖先業績,勸導後輩不忘祖恩。許多民族並有哭喪歌舞儀式。

李卓人的反駁技巧

特首談辯論:全民參與看直播 泛民斥笑話
【明報專訊】特首曾蔭權只邀請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出席政改電視辯論,引來政圈反彈。曾蔭權昨出席一個公開場合時表示,高興余若薇接受邀請,至於市民能否參與,他解釋:「700萬市民可(透過電視直播)一齊參與」,惹來各界狠批。泛民批評曾蔭權「離譜、是笑話」,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指曾蔭權厚此薄彼;而公民黨昨日開始在網上徵集市民提問,希望打破「壟斷」困局。
李卓人:睇世盃等於齊踢波?
職工盟李卓人揶揄道:「簡直得啖笑,難道全世界一起看世界盃直播,就等於一齊在踢波嗎?」民主黨元老司徒華認為政府正分化泛民,其他黨派應要求解釋;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則力撐余若薇是合適人選,因她在「公投」運動中具代表,相反何俊仁正尋求與中央政府溝通,不適合參與電視辯論。
曾蔭權認為市民可以看電視直播參與政改辯論,而李卓人對此的反駁用了哪種技巧呢?

A.比喻論證

B.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C.類比論證

D.對比論證


知道的話,不妨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中國文化中的情與理

中國文化中的情與理

官撐雪糕仔 斥食署僵化告人
違規賣30支珍寶珠 象徵式罰款100

【明報專訊】新入行的中年「雪糕仔」在尖沙嘴街頭擺賣,因售賣30支「棒棒糖」(珍寶珠),遭食環署票控售賣非指定食品。「雪糕仔」昨日出庭,遇上溫情裁判官「力撐」,象徵式罰款100元了事,裁判官更質疑食環署應彈性執法,認為處理這類案應多予體諒考慮,不應輕易檢控,裁判官亦不忘鼓勵被告﹕「下次有機會可光顧你。」

被告謝法官 珍寶珠繼續賣

沒有律師代表的被告朱仲華(56歲),昨承認去年12月19日,在尖沙嘴梳士巴利道近天星碼頭,販賣屬牌照規定外的30支棒棒糖。另外他原被票控販賣時阻街,則獲控方不提證供起訴。

朱仲華在庭外表示,判決是好結果,坦言「真係唔知唔賣得(棒棒糖)」,但他稱會繼續售賣棒棒糖,又指其他雪糕仔也有賣這種貨品。對於獲法官力撐,他十分感謝裁判官對他的體諒及鼓勵,然而亦指因要出庭而開不了工,損失不少。

食署﹕不檢控不公道

裁判官溫紹明昨在被告認罪前,即向控方表示並非凡是違反牌照規定都要作出檢控,認為或可酌情處理,質疑「點解咁輕易檢控」,食環署執法亦可有彈性,認為可先給予警告,或留下紀錄,待續牌時再作考慮,認為就本案案情未必需要提出檢控。

控方則解釋,事前已發出警告,但被告仍然繼續售賣,又指若不檢控會對守法的雪糕仔不公道,亦會令執法人員無所適從。

溫官判刑時稱,冰凍甜點牌照有清楚列明可售賣的食品,即主要為製造商供應的雪糕、無酒精飲料,但他體諒被告或因經驗尚淺而沒細讀。鑑於被告沒有案底,且勤奮工作,加上違反牌照規定的情並不嚴重,認為處理署方這類案件應該多予以體諒,並表示希望法庭的裁決不會令被告氣餒,只判罰款100元。

法官與被告逐條檢視牌照規定

其後,溫官更與被告仔細檢視牌照上的規定,提醒他若以後要繼續經營,應從指定供應商入貨,並向被告解釋牌照規定的原意,表示並非要為難他,希望不會影響他原有的工作。他更查問被告他在那擺檔,直言「下次有機會可光顧你」,勉勵他繼續努力。【案件編號﹕KTS1698/10】




勉繼續努力 官:有機會願光顧
【明報專訊】夏日炎炎,一杯冰凍雪糕或飲品可為行人消暑解渴。裁判官昨處理雪糕仔朱仲華的傳票時,亦對他在烈日當空下擺賣表示尊敬,就其售賣非指定食品只輕判100元,更查問他在哪裏擺檔,直言﹕「行到好熱見到你會好開心……下次有機會可光顧你。」
曬到黑晒 月掙6000元

裁判官溫紹明昨判刑後,除特別為朱仲華「重溫」其牌照規定外,更直接問他在哪裏擺賣,又指「行到好熱見到你會好開心」。他亦希望案件不會影響他續牌,表示非常尊重他在烈日當空下時,售賣雪糕及凍飲等,勉勵他繼續努力。

自言「曬到黑晒」、現年56歲的朱仲華,與妻子同是傷殘人士,他因交通 意外 弄傷腰骨,要接受水療,月入約6000元,雖然收入不多,但自言「好過綜援」。

「當雪糕仔自由免加租」

朱表示,大約於去年9至10月取得牌照,而投身這個行業,朱憶述﹕「報紙、電台話(食環署)重新發(冰凍甜點)牌,去食環署(申請)表,4、5千人得61個抽中。」事隔半年他仍難掩喜悅之情。抽到牌照後,他向一些老前輩購入電單車,花費約2萬元,指這些70至80歲的前輩喜稱後繼有人,而他多數在旅遊 景點、沙灘、公園等地擺賣。

曾在旺角租舖賣蟹、田雞等的朱仲華形容,當雪糕仔「自由、唔使受加租之苦」,不會擔心「掙埋都唔夠畀租」。他指自己當年開舖經常被加租,「有無生意都死」,有生意怕加租,沒生意怕蝕本,相比下,現時當雪糕仔只須向政府繳交牌照費用。

朱仲華自信今年10至11月續牌應沒有問題,又指「法官都訓斥佢(食環署),咁少都搞到上法庭」,他形容裁判官很好和很體恤他,更自豪地說﹕「法官行過尖沙嘴都會幫襯我。」

朱仲華亦有一套「擺檔策略」,平日會到何文田的學校擺賣,假日則改往遊人甚多的尖沙嘴梳士巴利道,下雨天則列為「休息日」。朱又稱,原來最好賣的雪糕是雲呢拿甜筒,而學生哥則最喜歡買「果粒橙」飲品,內地遊客則多數買冰紅茶和水。

明報記者 黃靜雅

小組討論的投票問題

因為一些補習天王的應試策略和坊間考試指引的引導,不少考生處理共識題時竟然用舉手投票的方式達成共識。

其實很簡單,小組討論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透過說話去處理問題。如果可以舉手投票,那麼在小組討論開始時立即舉手投票,根本無須討論,這違反了這個考試的原意。

這個情況正如作議論文時只寫下「見仁見智」,寫描寫文時只寫下「非筆墨所能形容」一樣可笑。

語譯題(四)

(四)語助詞

文言文中有不少語助詞,答案會要求考生同時譯出。例如「乎」字,「可乎?」中的「乎」字表示疑問,應譯作「嗎」,全句意思是:「可以嗎?」此外,「乎」字有感歎的意思,譯作「啊」,例如《論語‧里仁》:「參乎!」中的「乎」字有感歎的作用,全句譯作:「曾參啊!」

跟黃興桂學中文

世界盃快到了,我們又可以聽到黃興桂的足球評述。學中文,其實處處可學,只在乎你能否找到可學習之處。黃興桂的評述也一樣。除了之前提及的「加利仔有三個缺點,跑得慢、唔夠快、冇速度」外,黃興桂還有很多金句值得談談。

例如「除非有一隊先入一球, 如果唔係都幾難開到紀錄」,這句話有甚麼問題?近年會考多考邏輯問題,這正是教材。

又例如「愛華頓呢隊波用蔗渣o既價錢, 但係踢出燒鵝o既味道」,這句話用了一種修辭手法,一種寫作技巧,哪是甚麼呢?

知道的話,不妨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語譯題(三)

(三)一詞多義

文言文的字詞往往包含多個意思,翻譯時要小心理解詞義。例如「苟」字,《戰國策‧齊策四》中「苟無民,何以有君?」一句,「苟」字解作「如果」,全句意思是:「假如沒有人民,哪會有君主呢?」而《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一句,「苟」是指「隨便、草率、不嚴肅」,全句意思是:「面對錢財,不會隨便求取。」成語「一絲不苟」的「苟」字便保留了這個意思。而《出師表》中「苟全性命於亂世」一句,「苟」字指「姑且」,全句意思是:「在亂世中姑且保存性命。」可見一個文言的字詞可包含很多不同的意思,考生應該小心推敲各字的意思,避免錯解其中含意。

語譯題(二)

(二)詞性轉換

在文言文中,詞性的活用是常見的,例如名詞作動詞用、形容詞作動詞或名詞用等。名詞作動詞用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見的,例如《廉頗藺相如例傳》中「左右欲刃相如」一句,「刃」本來是名詞,指「刀子」,但這裡作動詞用,指「用刀刺(某人或物)」。又如《曹劌論戰》中「公將鼓之」一句,「鼓」字本來是名詞,這裡作動詞用,解作「擊鼓」。至於形容詞作動詞或名詞用,例如《出師表》中「親賢臣,遠小人」一句,「親」和「遠」本來都是形容詞,但這裡作動詞用,分別解作「親近」和「遠離」。

處理四式判斷題的要訣(八)──2007年會考中國語文科考試實例分析

2007年會考中國語文科試題示例
第一篇 林思華《冥王星的最後一夜》
1. 請判斷以下陳述,然後在相應的方格內以✓號表示;每題限選答案一個,多選者零分。(2分)

國際天文學會聯合會於2006年8月24日宣布:
正確
錯誤
部分
正確
無從
判斷

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
冥王星不再存在於太陽系之中。
原文:
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宣布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冥王星從此失去行星的身分。也許公眾對結果感到突然,然而,自冥王星被發現以來,其行星身分備受質疑。(第一段)

題目解說:
題目有「宣布」二字,它連繫起題目與兩項陳述,因此陳述是對的話,答案是「正確」;不對的話,答案則是「錯誤」,並不會是「無從判斷」。第一項陳述正確,與文章所述完全相同。至於第二項陳述,綜觀全文,冥王星仍然存在於太陽系之中,不過天文學家則質疑其行星的地位。因此,第二項陳述錯誤。這題答案是「部分正確」。

語譯題(一)

語譯題是閱讀卷常見的題目,幾乎每年都會出現。考試要求考生語譯的句子,一般不會太深,也不會有專有名詞,考生只要小心一點,取分不會太難,但需要注意以下五點,本網誌會分開五次談:

(一)單雙音詞

文言文往往一個單字就能表達完整的意義,因為它只有一個音節,所以又叫單音詞;相反白話文的詞彙以兩個字為主,這類詞彙則叫雙音詞。因此,翻譯文言文時要把單音詞轉做雙音詞。例如「虎」要譯為「老虎」,「石」要譯為「石頭」,「師」要譯為「軍隊」等。但有一種情況要留意,就是文言文中兩個字連在一起使用,看似是雙音詞,其實是兩個單音詞,包含兩個不同的意思。例如杜甫《兵車行》中「爺娘妻子走相送」一句,「妻子」看似是雙音詞,其實是兩個單音詞,包含兩個意思。「妻」是指「妻子」,「子」是指「子女」。如果譯漏了「子女」,便會被扣分。

田北辰的邏輯謬誤(答案)

田北辰說:現在民粹到好像做完這件事(普選),全世界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怎麼可能呢?(意思:普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所以不應普選。)

而田北辰的謬誤,與下列哪事例同類?

A 那個外國人是好人,所以所有外國人都是好人

B 過胖危害健康,所以一點脂肪也不可以吃

C 我的媽媽沒有兒子,但我是媽媽的兒子

D 我的爸爸有鬍子,所以有鬍子的人就是爸爸

田北辰認為,普選有其缺點,就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並用這個原因否定普選。要破解這類邏輯謬誤,可以用類比。這個謬誤,正如說米飯不能提供所有人體需要的營養,因此不應吃米飯一樣荒謬。任何事情都有缺點,任何方法也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我們也不能用這個原因來全盤否定它的作用。

這正如以上的選擇B,過胖有缺點,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脂肪。

從電影「恐懼鬥室」到作文的誤導法

要令文章有新意,其中一個方法是用誤導法。所謂「誤導法」,即是指文章開首看似為題目鋪路,帶出某個中心,但到文章最尾才揭示文章的重點其實是另一者,而非文章開首所提及的中心。這就像電影「恐懼鬥室I」,電影開首引導觀眾以為殺人狂是醫院的男護士,但最後才揭示殺人狂是躲在密室中的那個「死人」,這就是電影中的「誤導法」。以下這篇文章先誤導讀者「一件禮物」是那雙鞋子,但最後揭示那件禮物原來是另有他物,這就是作文的「誤導法」。

一件禮物
  那是一份永遠讓我銘記於心的禮物。
  小時候,我幾乎完全是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因為我是家裏唯一的女孩。直到六年級自己仍是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大女孩,甚麼事情都不懂,卻懂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有些事情是該自己拿主意了。例如我很想自己買一雙藍色的球鞋,哪怕爸爸買的球鞋再好看,也比不上自己拿主意買的那樣合心意。
  於是,我就開始攢起自己的零用錢,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我的目標就越來越接近,很快我就可以掏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了。這一天終於到來了,我把手裏的兩百塊錢揣得緊緊的,試穿了一雙三十五號的藍色球鞋就匆匆地付了錢,抱起鞋子飛奔回家。
回到家裏,我正愁着怎樣安置這雙鞋子,打開鞋櫃,我才知道原來自己有那麼多的鞋子:叔叔剛買的美少女涼鞋、爺爺在過年時買的紅色運動鞋、大伯父每年都給我添置的布鞋,還有一些不記得是誰送的鞋子。在它們面前,我的這一雙藍色球鞋頓失光彩,好像是偷回來似的,不敢與它們擠在一塊。最後我把它安頓在衣櫃角落的最深處。直到晚飯過去了,我沒有放鬆地呼過一口氣,更別說像平時那樣嘰嘰喳喳地和家裏人逗樂了。難道我做錯甚麼了嗎?要不然我的心怎麼會跳得這麼快了?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我的心情卻越來越害怕。很快我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一天放學回家,一踏進家門就看見有一雙藍色的球鞋擱在藤椅上。家裏的小黃狗看見我回來了,立刻跑到我身旁不停地繞圈,嘴裏還不停的亂叫,彷彿是想告訴我會有甚麼不妙的事情發生。沒等我回過神來,嚴肅的爸爸已經坐在籐椅上,不吭一聲地看着我。我一動也不敢動,臉上感覺到一直有一股暖流滑落,這股暖流早在我買下那雙鞋子的時候已在心中醞釀。爸爸仍然不吭一聲地走到我面前,用他那雙粗糙的大手一回又一回地替我擦乾眼淚,然後又像以往一樣輕輕地把我那凌亂的劉海夾到耳垂後,不吭一聲帶着小黃狗出去了。我走到這雙藍色的球鞋跟前,鞋子底下壓着一封是爸爸筆迹的信,我的眼淚再一次地滑落了下來。
  現在那一雙藍色的鞋子早已不知所終了,但是爸爸那封信的內容我至今未曾忘記,其中一句是:「勤於力,儉由心,當你把這雙鞋子藏起的那一刻,我相信你已經知道勤儉才是美德。」爸爸在信中的教導與信任讓我永遠銘記於心,這份終生受用的禮物我會惜之如金。

反思中國飲食文化

反思中國飲食文化

呼叫魚vs君子遠庖廚

蔡瀾:食客心態不平衡
最近有人把享用「呼叫魚」的過程拍成短片放上網,片段所見,相信是一群香港食客在內地點了這道菜。似是鯉魚的魚身在上桌時已經煮熟,淋上配料與汁液,但魚頭仍然活生生的,有人用筷子篤幾下,魚嘴即一開一合。
短片已有過萬人看過,評論是彈多過讚。有網民說:「邊個發明呢個食法 o架?應該有報應。」又有人痛斥:「我唔明白點解片入面嘅人會笑得出,仲為咗拍到條魚郁而用筷子篤佢嘅口同鰓!」
食家蔡瀾說,多年前已見識過這道菜,而且在內地頗普遍,「廚師用一條濕毛巾包住魚頭,魚身浸落油裏面炸,所以個身熟咗,個頭仲會郁。」他說這道菜的發明正好顯示了人性殘忍的一面,「啲人覺得咁樣好新鮮,其實食呢道菜嘅人係心態唔平衡,應該係唔識食!」呼叫魚多數選生命力強的鯇魚或鯉魚。動物地球總幹事黃繼仁說,這是文明大倒退,作為中國人應該引以為恥,「我都唔明白人性去咗邊,咁樣同食猴子腦冇乜分別,完全係人性埋沒!」
傳染病醫生勞永樂說,食用「呼叫魚」很高危。淡水魚體內含有甚多病毒,除常見的霍亂菌,魚鰓魚嘴常含有肝吸蟲,可導致膽管閉塞及膽管炎,嚴重的會奪命。

中國文化與飲食

中國文化與飲食

陳雲《食魚翅損陰德》 信報財經新聞
歐洲古人有一格言:「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觀其食而知其人也。舊時有些講究的茶樓或烹飪節目,高掛「飲和食德」的匾額。「和」就是飲食多樣,陰陽調和,不偏食;菜式君臣調和,不顛倒主次。所謂「德」,就是飲食要符合天地的自然規律(時令)、人體的生理規律(健康)和社會的倫理道德(不虐殺、不滅種)。
生物絕種 罪大惡極
為口腹之恣而虐殺生靈,違背飲食之德。我不持素,但一貫不食矜貴難得之物,尤其是野味或瀕臨絕種的生物,後來知道漁民捕捉鯊魚,要生割魚翅而將鯊魚丟下海痛苦而死,即使去了喜慶宴會,也不忍食魚翅了。
近年,由於內地經濟繁榮,很多富人喜擺排場而大食魚翅,鯊魚在濫捕之下,很多品種幾乎絕跡,香港也有不少公營機構也警覺起來,規定公費飲宴要將魚翅剔出菜單。
正所謂「眼不見為乾凈」,三月六日在《蘋果日報》看了港人在菲律賓潛水度假拍回來的鯨鯊受害片段,流出淚來。該鯨鯊被漁民活生生割去背鰭以及側鰭之後,丟下海中掙扎,眾人發現,愛莫能助,只好救回岸上使之休息,死得安樂些。
我也不大怪罪於那些漁民,反而中國人誘使貧窮漁民殘酷殺生,才是造孽。當然人家也可反駁,漁民不捕捉鯊魚,便難有額外收入,然而鯊魚居於食物鏈的頂部,鯊魚絕種了,魚類生態破壞,海洋物種不再豐富,最終也影響漁民生計的。捕捉其他瀕臨絕種的魚類,如藍鰭金槍魚(吞拿魚)、野生鮭魚(三文魚)、龍躉、鯨魚之類,純以漁業整體生計考慮,也是不划算的。
貴價食材反映風俗粗賤
以前,海中鯊魚眾多,魚翅不算貴,富人也有品味,飲宴也不標榜翅參鮑肚之類。後來社會富裕,興起奢靡之風,酒樓為了取得高價,飲宴便多了魚翅,今日連快餐廳也標榜有魚翅食譜。於佛法而言,食用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如魚翅、大海斑、龜蛇等,有如誅殺一族,惡業甚大,極損陰德。殺害生靈已是罪孽,殺害一族僅存的生命而令該族絕種,其罪當如何?
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晚年,祖國遇上滅族之災。拘薩羅國(Kosala)的琉璃王率兵攻打迦毘羅衛國(Kapilavastu)的釋迦族(Shakya)。佛陀弟子大目犍連,自誇神通第一,請纓要救釋迦族,被佛陀勸回:你能變走釋迦國,或者用掩眼法阻擋琉璃王,但你能變走釋迦族的惡業麼?」原來一萬五千年前,釋迦族是漁民,一度竭澤而漁,放乾湖水捕魚,殺滅整個水族。水族輾轉輪迴,成了琉璃王的族人,由是宿世冤孽,冤冤相報。
上天有好生之德。天生萬物,非以養人,人類盜食於自然,也要盜亦有道。未能食素,而要食肉,即使是不見殺、不聞殺及非己殺的所謂「三凈肉」,也要選人類養殖的,或是不虞絕種的動物。香港很多富人時興信奉佛教,也應發揮影響力,無謂傷害生靈,使之絕種也。
香港的茶樓菜館要牟取巨利,便以名貴材料做菜,食客也不願為尋常材料而功夫到家的菜色而付出高價,餐廳裝潢之雅致也少有考慮,可見現今香港飲食風氣之粗賤。往昔的薑鯉魚乃是秋冬時令菜色,美味滋補,上世紀八十年代仍可在小菜館或大牌檔食到,如今的菜館都以鯉魚價賤而烹調功夫精細,不能向食客取價,便不做此菜,只能自己在家烹調了。食貴價材料而不懂得欣賞烹飪功夫與飲食氣氛,恰好顯示此地民風粗陋,暴發之人仍未脫離貧賤。
飲和食德 功在後世
《朱子治家格言》有云:「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近日有些電視節目,向觀眾介紹以魚翅、野生龍躉等瀕危物種烹調的菜餚,還標榜「吃得豪等於吃得有品味」的格局,既不合世界潮流,也傷害中華古風。
移風易俗,飲和食德,要眾人努力,尤其是富有之人,為自己為子孫,應知惜福行善,在飲宴菜單剔除魚翅之類的罪孽食物,鼓吹食材尋常而烹調精細的菜色,舉手之勞而積德後世,何不為之?

積累中化資料──從體育看中西文化的異同

中化科經常要舉例說明,因此平時要做好積累資料的功夫,例如剪下有關中國文化的資料,而以下這則資料則是從體育看中西文化的異同:

姚明──全球化中的文化激盪
「小巨人」姚明的煩惱

「中國長城」、「小巨人」姚明是去年NBA的新秀狀元,也是休斯頓火箭隊的正選主力。一直他的表現雖然尚算平穩,但並不奪目。去年他的平均得分只是每場13.5分和8.2個籃板球。今年上半季每場16.8分和8.8個籃板。火箭隊一直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會繼承火箭隊歷史上的最偉大中鋒奧拉祖雲為球隊帶來光輝的新紀元——「明王朝」。姚明至今的數字顯然不能滿足擁躉的要求。

當然火箭隊並不是一人球隊,表現未達完美也不是姚明個人的問題。球隊另外兩大台柱,後衛法蘭西斯和莫比利,也有水準不穩定的毛病。球隊可以時而大發神威,痛宰湖人(2月11日102-87),也可以敗在一些二流球隊手上(如12月20日87-102敗給太陽隊)上。不過姚明始終是球隊希望所在,所以還是想盡辨法去令他發輝得更好,成為NBA歷史上偉大中鋒,而不僅僅是一位優秀中鋒。不論球隊對手或球評人,對姚明的天賦(靈活但7呎6吋的大個子)、技術都有很高的評價。最近,輿論對「姚明的迷思」似乎已有結論,就是他發揮欠佳的理由主要是中華文化與美國文化的差異。
而中國人的謙讓、中庸、留有餘地也似乎成了他在NBA成為第一中鋒的絆腳石。在分析姚明表現的美國評論家中,有一位是多尼‧奈爾森,他是達拉斯小牛隊籃球技術負責人。奈爾森曾到訪中國好幾次,他的球隊在2001年爆出新聞——與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中國球員王治郅簽了約。

奈爾森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說,姚明的中國文化價值觀有可能妨礙他成為NBA的優秀球員,「請你想想多數在中國長大的年輕人是多麼注重集體,那可是與我們的成長方式完全不一樣的,」《紐約時報》引用奈爾森的話說道,「他們比我們有多得多的協作,看來這是種文化,一種推動更加無私心態的文化——對大家最好的,也就是對你最好的。」

「而在我們(美國)的文化中,幾乎是恰恰相反,」奈爾森在《紐約時報》的文中說道,「為了實現美國夢,你必須在競爭中比別人更有活力,更能戰鬥,更能思考,一切一切都要在人之上。因此,與我們成長的環境相比,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經濟方面的背景則是完全不同。我不知道在姚明的比賽方式中文化起了多大作用,但我想多少是個因素,因為在中國的很多團體比賽項目,你看不到我們那樣的一對一的對抗。中國更重視集體主義,而我們這裏呢,則是『我想把我的競爭對手滅了——只有在雙方隊員都精疲力盡時我才會把球傳給別人。』」

而姚明所面臨的問題可能在於,要在NBA的個人主義文化中取得成功,他還不夠特立獨行。一個在中國社會主義下長大的年青人,習慣在傳統文化及黨國至上的思想交替影響下成長,被一下子放在美國這個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尤其是NBA這種以明星為核心的體育活動,當然會不習慣。

他去年的表現不夠進取,不夠兇猛,似乎不能應付籃下激烈的身體對抗。今年姚明表現已有進步,盡力變得更兇,更有進攻性,但球評覺得他始終不是一顆耀眼的明星,沒有那種NBA需要的那種傲視球場,不可一世的偉大球員的特質。他還不可給好像佐敦、奧尼爾、高比拜仁那種可以帶起球隊的表現。換句話說,姚明是太「溫柔敦厚」了。

姚明與伊榮

為了把姚明「壞」的一面挖掘出來,球隊把原紐約力博(Knicks)隊的退休名中鋒伊榮羅致為助教,專責訓練姚明。在每天的一對一訓練中,他會和姚明的其他對手一樣推撞姚明,甚至以超技術侵犯他,就是希望能激起他的鬥心來給對手還以顏色。

在NBA的下半季,不知道是否針對性訓練有了成果,姚明的表現大有改善。在2月22日經過三次加時苦戰擊敗鷹隊的比賽中,他拿下了個人NBA生涯中的最高得分41分,更重要的是他在最後一節加時中拿下了其中8分,為球隊奠定勝果。現在,球隊希望小巨人真的能拋棄溫順的民族性,能不斷在對手頭上無情地大力入樽,或在防守時不惜犯規都要阻止別人上籃,好把球隊帶到季後賽中。

姚明的困擾其實在全球化下是一個普通的現象。當我們離開自己熟悉的文化環境,而參與一個截然不同的活動,不論是體育比賽,商業活動,上課學習,還是工作等,我們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要調整自己的行為、思考模式或價值觀念,以取得成功,或嬴取別人的認同。正如中國學生到了國外求學,往往會認為同學上課時言之無物,但卻放膽侃侃而談,而自己雖然早有準備,但卻苦於羞於啟齒。而在工作單位,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文化就是強調要表達自我,讓老闆和同事知道自己對企業的重要性,而不光是默默地埋首苦幹就可以。在一個全球化的新紀元,這種文化沖擊,更是在所難免。究竟你是要改變自己去迎接全球化帶來的西方文化沖擊,還是要堅持自己的文化傳承呢?還是可以各取其優點,糅合中西?這個似乎是在全球化下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回答的題。

香港足球終於有今日?(答案)

這個標題中的「終於有今日」明顯有貶意,但內文說的是好事,因此可改成「終於等到今日」。考生在處理卷五時也應注意標題的褒貶含意。

《香港足球終於有今日》梁芷珊
南華晉身亞協盃十六強,首天預售,球迷一天內捧走6千多張門票。去年四強賽,南華人坐爆大球場,首天賣出2千多。如無意外,星期二我們將再來一次坐爆大球場!
我樂觀地相信,一年幾度的紅海,將成不斷重複的經典場面,穿紅衫捧南華才是最潮!
昨晚收到各售票點的報數:6200!我對自己說:終於有今日了!
是香港足球終於有今日。南華主場踢亞協,一出籠就要撲飛了,手快有、手慢無-做市場推廣的終極夢想,莫過於此。
我小時候學彈琴、學辯論、學樂器,沒有一樣學有所成,雕蟲小技通通見不得人。反而從沒有正式讀過Marketing,憑邊做邊學,竟獲得一些認同。除了曾獲得一些市場推廣的獎項外,最近還有學者以南華足球隊的成功推廣作為藍本,推出著作,主要供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行內人士和學生參考。書籍很快就會推出市場,到時再向大家介紹。
一個 Marketing project 的成功,實在有太多因素,4個P又好,5個P也好,總之是PP皆辛苦。在市場上,人人都知道要做的,我們全力去做得比別人更好;別人認為不需要做、或仍未想像到可以怎樣做的,我們都爭先一步研究探討。
我們未必是頂尖的trend setter,但最少都要做最快最醒的follower。
最近有不同團體邀請我演講或訪問,同樣對南華的包裝和經營很有興趣,特別在宣傳推廣方面,‘How’是大家最有興趣知道的。
How?一言難盡。
嘗試扮專家作了句「金句」,希望大家用得著:「如果我今天有一個做得很成功的方式,明天就不能重複,要行另一套更好、更新、更具效果的;如果別人今天有一套能做得很成功的方式,今天我要就去抄它、改良它,要取得比對方更徹底的成功。」
Market 無涯,但處處是岸。

四式判斷題與隱含義(答案)

文本說:「他已經把『人生的書冊』翻到最後幾頁了。」

題目:

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差不多把『人生的書冊』翻完了;他的人生已接近盡頭。」
文本這句「他已經把『人生的書冊』翻到最後幾頁了」,明顯是一個比喻,用書冊的頁數比喻人的年紀,這句話想說他時日無多。因此,並非真的有本書叫「人生的書冊」,而他差不多翻完。

這題第一項陳述錯誤,第二項陳述正確。

這正如說「他可謂鶴立雞群」,意思並不是指他是一隻鶴,而且他在群雞中露出了鶴頭,而是指他的才能很突出。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田北辰的邏輯謬誤

田北辰說:現在民粹到好像做完這件事(普選),全世界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怎麼可能呢?(意思:普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所以不應普選。)

而田北辰的謬誤,與下列哪事例同類?

A 那個外國人是好人,所以所有外國人都是好人

B 過胖危害健康,所以一點脂肪也不可以吃

C 我的媽媽沒有兒子,但我是媽媽的兒子

D 我的爸爸有鬍子,所以有鬍子的人就是爸爸

知道的話,可以留言寫下答案。

香港足球終於有今日?

這是上星期六《明報》梁芷珊的專欄,其標題明顯有問題;如果知道有甚麼問題,不妨留言寫下問題所在。

《香港足球終於有今日》梁芷珊
南華晉身亞協盃十六強,首天預售,球迷一天內捧走6千多張門票。去年四強賽,南華人坐爆大球場,首天賣出2千多。如無意外,星期二我們將再來一次坐爆大球場!
我樂觀地相信,一年幾度的紅海,將成不斷重複的經典場面,穿紅衫捧南華才是最潮!
昨晚收到各售票點的報數:6200!我對自己說:終於有今日了!
是香港足球終於有今日。南華主場踢亞協,一出籠就要撲飛了,手快有、手慢無-做市場推廣的終極夢想,莫過於此。
我小時候學彈琴、學辯論、學樂器,沒有一樣學有所成,雕蟲小技通通見不得人。反而從沒有正式讀過Marketing,憑邊做邊學,竟獲得一些認同。除了曾獲得一些市場推廣的獎項外,最近還有學者以南華足球隊的成功推廣作為藍本,推出著作,主要供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行內人士和學生參考。書籍很快就會推出市場,到時再向大家介紹。
一個 Marketing project 的成功,實在有太多因素,4個P又好,5個P也好,總之是PP皆辛苦。在市場上,人人都知道要做的,我們全力去做得比別人更好;別人認為不需要做、或仍未想像到可以怎樣做的,我們都爭先一步研究探討。
我們未必是頂尖的trend setter,但最少都要做最快最醒的follower。
最近有不同團體邀請我演講或訪問,同樣對南華的包裝和經營很有興趣,特別在宣傳推廣方面,‘How’是大家最有興趣知道的。
How?一言難盡。
嘗試扮專家作了句「金句」,希望大家用得著:「如果我今天有一個做得很成功的方式,明天就不能重複,要行另一套更好、更新、更具效果的;如果別人今天有一套能做得很成功的方式,今天我要就去抄它、改良它,要取得比對方更徹底的成功。」
Market 無涯,但處處是岸。

2008年中化卷文化篇章評卷參考

只限教師參閱

評分時除考慮是否針對問題外,請同時考慮答卷是否:(1)析述飽滿;(2)論證有據;(3)條理清晰;(4)行文暢順。以「九品法」整體分如下:


上上

25-27
上中

22-24
上下

19-21


中上

16-18
中中

13-15
中下

10-12


下上

7-9
下中

4-6
下下

1-3


考生所答觀點的素質,可以分成以下幾種程度:


程度
標準

深刻
所答準確,照顧全面,見解深刻,且能見人所未見,並能以小見大,具視野。

正確
所答內容較完整,所涉知識與概念正確,惟未算深刻、獨到。

片段
所答有理,但概念與概念之間有跳躍之處,不夠周密。

所答大抵有理,但冗贅、不夠準確,畫蛇添足,然而仍可意會、理解。

零碎
表面看不出道理,要由讀者自行補充媭多前提方能成理。

所答看似有理,但其實並不充分,可以很容易駁倒。

看不出答的理由何以能支持立場,即二者不太相關。

錯誤
所答涉及的知識或概念錯誤。



凡為文者,內容愈豐、觀點愈多、理由愈充足,文章素質愈好,考生應得的得分也就應該愈高,此理所當然。但這一點要與觀點的品質一併考慮,即所謂質量互補(或互損)的關係。考生觀點再多,但品質俱下者,則得分可以很低;反之,考生只有一二觀點,但俱深刻、獨到,則得分應該很高。另外,考生如提出多個觀點,其中只有一二較佳,餘皆片斷、零碎者,則可以先考慮較點,然後斟酌情況,考慮忽略其餘素質較差觀點,如果這些低質觀點實在太多,則可稍作扣分。

考生行文是否通順,文字表達是否明確、清晰,起與結是否完整,有否虎頭蛇尾,或者引入太長,所答之中太多不相關的內容等等,均在評分高低考慮之列。

2. 現今社會重視平等自由,但修端認為「父子倫常變作朋友關係,是壞事多於好事」。試評論他的看法。(佔本卷分數50%)

本題命意

1. 現今社會重視平等自由,流風所及,父(包括母,下同)子(包括女,下同)兩代間關的關係亦不免與傳統不同。傳統以父為子綱,家長和子女有尊卑之分。同時傳統父母重身教,重教育子女立身處世,以道義為本,父母的舉止也較莊重和權威;現代講究平等,強調子是是獨立個體,不附屬於父母,兩代關係較平等。

本題命意,即在引導考生思考兩種教育方式的價值和限制。同時,須注意分析傳統家長與現代父母的分別時,小心落入權威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二元對立。

2. 現代教育子女之道,有頗濃厚心理輔導與商業管理之味道。例如講究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技巧,強調時間分配以達致優質溝通時間,要求父母與子女訂定契約以作為解決問題原則,當父母把子女當成管理或處理的對象,是否合宜,亦是考生須思考的地方。

3. 本題關鍵,在於引導考生思考父母教育子女,所為何事?傳統教育強調育才成人,現代社會強調增值成功,考生當予評論。至如何達致以上效果,傳統家長藉血緣之親,培養啟發人的仁心,作為人間生活一切道德的開端,故講求身教、莊重、感召,因此雙方地位必然是一種尊卑分明的關係。傳統文化這獨特之處,考生亦須思考。

4. 傳統社會以父子血緣天賦的愛心作為培養道德意識之端,落在現實中,一旦家長無道,便容易產生父親仗使權威逼令下一代服從,此既不符文化理想,也不符現代重自由的精神,考生亦宣對此作出思考。

2.作答要求

本題立論須包涵以下四項才算完備:

1. 對「父子倫常變作朋友關係,是壞事多於好事」一說的立場明確,可同意或不同意。

2. 能夠指出中國傳統「父子倫常」的文化價值,闡釋確切而且完整。

3. 論述須扣緊現代社會重視平等的風氣。

4. 無論支持或反駁修端的看法,必須提出論據,並說明在現今社會,保留傳統父子一倫的意義或其限制。

評論:父子倫常變作朋友關係,是壞事多於好事。


表明立場
傳統文化理念:傳統父子倫常價值或限制
現代價值:父子關係講求平等自由的價值或限制
說明父子倫常變作朋友關係的利或弊

上品
明確
深刻/準確
深刻/準確
具體且恰當

中品
明確
大致恰當
大致恰當
恰當

下品
模棱兩可/欠缺
理解錯誤/欠缺
理解錯誤/欠缺
不恰當/欠缺


5. 上品

(1) 能指出傳統父子倫常的價值,並說明以傳統方法教育子女的利弊,對傳統文化的反省深刻。

(2) 對以朋友的方式(平等自由)教育子女的利或弊理解透徹。

(3) 比較這種改變的利弊,論述飽滿,內容充實詳盡。

6. 中品

(1) 對傳統父子倫常的理解一般,雖列舉現象,未能深入背後的文化精神。

(2) 對現代以平等自由方式來教育子女的利弊理解正確。

(3) 說明這種改變的利弊,論述一般,內容尚可。

7. 下品

(1) 立場極不明晰,或前後矛盾。

(2) 只重複引文內容,欠發揮或發揮極少。

(3) 只有立場,欠論據。

(4) 對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理解錯誤。

(5) 只獨立分析以朋友關係來教育子女的利弊。完全沒有回應傳統文化。

(6) 只獨立分析以傳統倫常來教育子女的利弊。完全沒有回應現代思潮。

2.可能答案

1.

中國傳統以倫理為道德的基礎,也就是說,以人與人的關係和交往作為證明和培養人的善良稟性的根源。其中,人與人的種種關係和交往之中,以父母和子女上下兩代的關係為最重要和最基本,其他關係,當然包活朋友關係,都派生自父母子女的關係中,朋友關係不能取代父母子女關係。父母子女之間是尊卑關係,朋友是一種平等關係,二者不能混同。

孟子《滕文公篇》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兄弟)有序、朋友有信,這就是傳統所指的五倫。五倫之中,父子之間,由於有血緣的關係,或者說受生物本能的影響,父母的天然傾向,是可以為了照顧子女作出任何重大的犠牲,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孔子答魯國大夫孝的含義時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即父母最擔心子女生病,言下之意是子女要好好保重自己身體,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便是孝,孔子在這裡突出了父母因子女的心情,乃由血脈而來,這就是孟子說「父子有親」的內涵所在。

人的成長,由童蒙而生智慧,是一個過程,特別是一個由本能而變得能控制本能、超越本能的過程,由是才能「成人」,其中許多事情,都不是心甘情願的,不免要他人──特別是父母──指令要求,如病了要吃藥,希望玩樂而不願苦讀等。父母本於自然而關心子女,因而會盡心做這些為他人(子女)有好處,而於己毫無得著的苦差,而且,教導寓於關愛之中,父母指令子女做這事做那事,首先是本於關愛。孩童之甘心接受父母的指令教導,一則由於父母生我養我,道德與輩份都比我尊,但更由於有感於父母的關愛而不願違背父母的意願。因此,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尊卑關係,與父母對子女無私的關愛完全分不開。

這種先天而自然的、基於血緣的人際之間無私無滯的關愛,以及建基於關愛才可能的教導,一旦被抹除,抽空為純綷偶遇的陌生人之間的關係,人際之間的關愛便完全失卻了基礎,傳統之中友道所要求的同「道」的「道」便無從說起,則朋友有信,自然落空,朋友之間的關係,便只能退化為利益的交換了。當然,或有人認為,要是能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關係上交換利益,有何問題?問題是,傳統的看法是,既人際間關愛失卻了基礎,又如何能培養人超越私利而尊重他人呢?

現代社會講求人際間的平等和互相尊重,但尊卑之份卻並非與此完全矛盾。一則尊卑關係不等於長輩毫無理由要求晚輩做唯命是從,例如,過去老師寫信給學生,為了表示對學生的尊重,不特別突顯出自己長輩的身份,會與學生以兄弟相稱,稱對方為「某某棣」,然而,學生不會因此而忘記了老師依然是自己的長輩,自然不會僭越地回信稱老師為「某某兄」,仍恭敬地稱老師為「師」,我想,這就是一種在互相尊重的平等關關中仍能維持尊卑之份的很好的例子了。不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傳統的尊卑乃生於關愛,而不是外而來毫無基礎的強制性尊卑的限制,在這種與關愛不分的關係中,難道真有「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父母嗎?

2. 可能答案

2.

儒家傳統倫理,一般可以用三綱五倫來代表。先講五倫,即指五倫,即指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表示人際關係的五種類型。至於三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君、夫為子、臣、婦所順從。特別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尊卑關,是整個傳統倫理關係的核心。

當然,我明白傳統儒家倫理的文化精神,是希望通過父母與子女的血緣關係,無私地愛護子女,讓子女感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護,由此也逐漸培養出一份對別人的關愛,這就是所謂「仁至難,而孝極易,由孝而仁,則難亦不難」的理想所在。

不過,這種文化理想,就正如梁潄溟所說,理想歸理想而現實歸現實,最後仍行之不通。這種文化設計,把人──父母──想得太理想了,以為父母愛護子女,以尊卑之分教導子女,會事事「得中」。只可惜,父母始終是人,當人取得長輩的地位,對於輩份低於自己的人,往往行使權威而不僅僅是利用權威指導別人,孔子早在春秋時候,便批評過有人「父不父,子不子」,證明確有父母是不配當父母的,可是,當這些不配當父母的父母取得社會傳賦予的權威時,那是多麼不可想像?因此,所謂「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荒謬說法,竟可以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在傳統社會中行之千年!

面對這種不完全備的文化設計,現今社會重視人際之間的平等關係,以朋友的互相尊重取代傳統的尊卑關係,便合情理得多。而且,正很多哲人說過,父母只不過是生下了子女,而不是擁有子女,父母只不過是代替上天撫養子女而已,那麼,父母豈能因自己是父母而對子女有任何權烕呢?

因此,以朋友互相尊重的關係,代替傳統過於重視尊卑的父母關係,是文化進步的表現。

四式判斷題與隱含義

四式判斷題經常會問句子的意思,即是句子的隱含義,這方面考生處理得比較差。例如文本說:「他已經把『人生的書冊』翻到最後幾頁了。」

題目:

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差不多把『人生的書冊』翻完了;他的人生已接近盡頭。」

這題的答案是甚麼?這題有沒有可能是「無從判斷」?知道的話,可以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橋》陶傑

《橋》陶傑
台灣高雄一道大橋崩塌,因為愚民長年在橋底偷盜海沙,橋墩鬆壞了,大橋倒了下來。
人類的建築史上,創作了許多氣象萬千的橋樑。橋,是人為了克服自然障礙的最偉大發明,是文明的一道永恒的彩虹。有河的地方才有橋,河是隔閡,橋是溝通,河是天地的感性,橋是人文的理性;河像愛情,而橋是婚姻──你可以沐浴在愛河,但只有憑婚約的一紙橋樑才可以攜手共渡向彼岸不一樣的風景。
過河拆橋是不義之罪,因為東方人很相信橋。不但陰陽界上有奈河橋,橋也是神域與人間的一條走廊。中國苗疆每年二月初有敬橋節,無子嗣的夫婦到野外以石板在小溪上象徵地搭成一條小橋,燃香祈願,以後就會生育。水族有拜橋之典,在村中木橋上鋪以稻草,焚而敬拜,以迎接來自橋另一端的新生嬰兒。《清稗類鈔》記載江蘇安(也就是周恩來的原籍故鄉)元宵後有送子之俗,可在東門外的麒麟橋取下一塊磚石,掛在牀上,就可以生孩子。築橋搭路,是為善行,但不一定善有善報,廣東人就時時有悲嘆:「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搭路沒屍骸。」
日本人繪有曼陀羅畫卷,描繪人的一生,由出生到死亡,就度過一條長橋,橋下的流水是三千世界,橋的兩端,是無明無邊的暗暗荒原。對相信生死輪迴的民族,橋是信仰的一道非凡的圖騰,因此中國的橋都建得別有儀雅之德、和諧之美。每一條橋都有古道西風雞聲店月的許多則典故,無論是斷橋初會,還是霸橋傷別,中國古典的浪漫總是在橋上生,又在橋上散,愛情在橋上新逢,友情也在橋話別,橋既是入世的:「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也可以是出世的;「芒鞋破砵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橋就是緣。
因此橋塌了,總像凶兆,不止是工程災難,而是美感的崩壞,請原諒我這小小的迷信,但願你有一天也會明白,當你有一天在橋上與你愛過的人分手,你義無反顧地走過對岸,橋上滿是侵肌的煙寒,許多年後你才回過頭來,看見橋沒有了,也沒有煙,留在你心懷裡,只有一垂當日在橋頭她折下送你留念的青青柳枝。

也談文化篇章(答案)

中化科的文化篇章題目都是開放題,評卷參考並無硬性規定考生要認同或反對題目,立場如何悉隨尊便。當然,如果立場有利用中國文化的觀點發揮,自然容易取得高分。

這道題目,如果贊成修端「父子倫常變作朋友關係,是壞事多於好事」,的確有利從中國文化的觀點切入。反之如果考生只根據個人喜惡就選擇反對修端的觀點,這較難從中國文化的觀點切入取高分。

答題主要分以下幾步:

第一步:表達立場

第二步:題目關鍵詞的定義

第三步:論據和舉例

第四步:駁論

第五步:結論

表達立場:我同意修端的觀點。

題目關鍵詞的定義:「父子倫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父子倫常,從上而下,父尊子卑,父親用傳統父權令子女服從。而父親對子女的愛是無條件的,並不求利益回報。「朋友關係」則是指朋友間平等的關係,並無分尊卑。朋友間並無權威可言,但可以互相勸勉,從而改善自己的缺點。而朋友間的愛並不是無條件的,互相提點只是義務性質,朋友並無責任指導自己向善。

論據:第一,父子的人生經驗比較豐富,他們懂得判斷是非,知道甚麼是好甚麼是不好,但年幼的子女不一定明白,而父親可以用權威的身分指導子女。反之,朋友的關係則做不到。舉出傅雷與傅聰的父子關係,如果不是傅雷迫傅聰苦練彈琴,傅聰則無將來鋼琴家的成就(實際例子)。而題目中的例子,生日派對要父母避席,此則父母難知子女有沒有給朋友帶壞,並令父母猜疑子女想做一些不見得人的事(回應題目的處境)。因此,父子倫常變作朋友關係,是壞事多於好事(扣緊題目)。

第二,父母對子女無條件的愛能成為子女的榜樣,從而感動子女,教懂子女學懂做人的道理。這如冰心的文章所說:

「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母親放下針線,用她的面頰,抵住我的前額,溫柔地,不遲疑地說:「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還有人能說這句話!「不‧為‧什‧麼‧」這四個字,從她口裡說出來,何等剛決,何等無迴旋!她愛我,不是因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間的一切虛偽的稱呼和名字!她的愛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兒。(實際例子)
但是朋友的關係就難以做到這點。因此,父子倫常變作朋友關係,是壞事多於好事(扣緊題目)。

駁論:有人或許認為「父子倫常」帶有「父子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思想,現實中也有父母攬子女自殺的例子,但畢竟是少數例外,大部分父母也是為子女好的。

結論:重申認同修端的觀點。

譴詞用字

本網誌之前談及不少語病問題,但沒有語病是否就是好的中文呢?當然不是。好的中文,除了沒有語病,還要講究譴詞用字。譴詞用字第一要準確,第二盡量不要重複用字。

看看《紅樓夢》第十七回:「賈政……一面引人出來,轉過山坡,穿花度柳,撫石依泉,過了荼蘼架,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藥圃,到薔薇院,傍芭蕉塢……」這一小段,作者形容「走過去」這個動作,就用了「轉」、「穿」、「過」、「入」、「越」和「度」等等,顯示出作者用詞之豐富。

因此,想增加作文文詞一欄的分數,就要多用不同的詞語。以下且節錄張志公《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的其中一段:

「語言材料很多,在表達的時候,有很大的選擇餘地。比如說,有個小孩很靈敏,很好玩,我很喜歡他。要把我對他的印象說出來,用甚麼詞兒呢?用『靈』『機靈』『伶俐』『很鬼』『很有心眼兒』?或者用一般常說的『聰明』?這就有個選擇,從中選一個最足以表示我對他的印象的說法。說一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可以說『這個小孩真聰明』,也可以說『這個小孩真不笨』,這又有所選擇。『他心靈手巧,樣樣都行』,這句話很整齊;『他幹甚麼都很出色,真行』,這句話不像上一句四個字四個字的,不整齊,但是也可以,也不錯。我們可以很平實地說出對一個孩子的印象,『他舉止動作活潑靈敏』,也可以打個比方,『這小孩真麻利,活像個小猴子』。這是隨便舉幾個例子,從用詞到說一句話、一段話,這裡邊可以選擇的方面很多很多。」

要說別人「聰明」,除了上文所述,你還懂哪些同義或近義詞?自己不妨細心想想。

畫龍點睛法

本網誌談過寫記敘文、描寫文和抒情文要有所寄託,但文章應該怎樣帶出主題呢?大家或可以用「畫龍點睛法」。所謂「畫龍點睛」,即是故意在結尾時才把主題點出來。這種寫法令文章作品一轉,並產生奇峰突起的效果,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例如寫月亮:「一朵烏雲,不知從甚麼地方飄過來,突然罩住了可愛的月亮,剎時投下了一片黑暗;雖然沒有多久,我卻覺得過了很久似的。當月亮再次由雲中鑽出來,我忽然覺得它更明亮、更晶瑩得可愛了!」

如果在這兒停筆,文章境界就低了;但如果把主題引申到人生哲理,這樣便可以把文章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月亮受烏雲的遮蔽後,才顯得更明亮;人受逆境的磨練後,也才顯得更堅強。』我這樣想。

從電影《葉問》到氣氛的抑揚

《葉問2》剛剛上映,我當然未看;《葉問1》中打鬥氣氛的抑揚卻值得一談。《葉問1》有一幕是樊少皇上門要求跟甄子丹砌磋武藝。當時樊少皇跟甄子丹比武,編劇交代樊少皇先打破了花盆,再打破了桌子,營造了緊張的氣氛。正當大家以為氣氛將會繼續上揚之際,編劇巧妙地交代小兒子騎著三輪車進來跟父親說:「媽媽說你再不出手,家裡的東西會全摔破了。」營造出幽默的效果,氣氛立即陡然一降,然後雙方才繼續對打,氣氛再次上揚。氣氛抑揚有致,故事才好看。

文章也是同樣道理。金庸的小說中,作者常常利用一些諧角緩和緊張的氣氛,例如《射鵰英雄傳》的周伯通和《天龍八部》的包不同等,也和葉問的兒子有同樣的作用。金庸小說中的實際例子,有機會再談。

批判思考(答案)

也許讀者還會記得,當日阿嬌的「天真和傻」記者會,與栢芝的「錯就要認,打就要企定,真情流露」電視訪談,輿論反應可謂有天壤之別,前者予人太過機關算盡之感覺,只是spin doctor精心策劃的一場「秀」,結果效果上適得其反。
機關算盡的陳志雲,是否也是犯了公關斧鑿痕迹太深、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毛病呢?


上次談及蔡子強用阿嬌和栢芝做例子,並將之與陳志雲作比較是不恰當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二者不可作比較。阿嬌和栢芝當年是因為拍了淫照,作了大家的壞榜樣,因此出來道歉。而陳志雲事件中,他只是保釋等候是否將被起訴,但作者彷彿認定了陳志雲已經被定罪,並以此與犯了錯的阿嬌和栢芝相提並論,這是不恰當的。

同樣,早前反高鐵事件中,有支持建高鐵者用當年建荃灣線地鐵站也引起反對,但當日不建荃灣線便沒有今日乘地鐵之方便快捷為例支持方案,可是兩者同樣不可比較。因為今日起高鐵沒有經過詳細的諮詢,也沒有考慮其他更可行的建議,而當年建荃灣線並無這個問題,兩者同樣是不可比較的。

今年高考說話有一道題目是「是否一定要上大學?」,如果在小組討論中有組員以李嘉誠為例子,說他也沒有上大學,但成了亞洲首富,這同樣是不恰當的,因為李嘉誠當年大學學位少,各種工作的入職條件較低,如果把他和現在的中學生作比較,這是不公平的。

也談文化篇章

談了不少會考的中文科,但也談談高考的中化科。

不少學生覺得文化篇章是中化科眾多試卷中最難的。

文化篇章看似可以讀,因為有幾篇文化篇章可以看,但考試內容看似與之關係不大。其實文化篇章只是導引,考生作答時不應只答篇章內容而不答課外的中國文化知識。畢竟這是文化篇章,而不是「文化課文」。

答文化篇章要學懂組織一篇長文回應問題,而這篇長文就是一篇長的議論文,要有引言、核心內容和結論。

而答文化篇章要調整心態,作答的內容要以中國文化而非以自己個人的觀點切入,並且態度不可偏激。

作答自然有步驟:

第一,觀點。

第二,題目關鍵詞的定義。

第三,論據。

第四,結論。

而以下是零八年文化篇章的題目,考生當年也犯了很多基本的錯誤,而他們在這道題目的立場往往影響了分數的高低。

2.細閱以下資料,並回答所附問題:

家寶的網誌

生日會 30/3/2008 21:45星期日

十六歲啦!爸媽今天為我在M記舉行生日會,真酷!

爸媽很尊重我:生日會在哪裡舉行、有什麼節目、邀請誰參加……都由我決定。甚至我提出,爺爺和嫲嫲不必來,生日會中段爸爸和媽媽也要避席,好讓我和朋友玩得盡興,他們也接受。

爸媽向來疼我,從不打罵,常常和我聊天,耐心聆聽我的抱怨,又主動了解我的需要,一切問題總有商量,人人讚他們溝通技巧了得呢。

爸媽給我一片自由發展的天空,不會以權威形象壓我,好培養我自主自立的能力,讓我知道與人平等交往,互相尊重。

這樣的現代父母親,與傳統家長有別,我真幸福!

個人檔案




最新網誌




最新回應

1個回應,修端提到:

生日會竟然不讓祖父母出席,還要父母避席,成何體統!現代社會或稱之為平等自由,在我看來,卻是沒有家教。

我父母不會事事讓我決定,我要是犯了錯,管教是免不了的。小時候,我也有點不滿他們,現在閱歷多了,才知道有這樣的父親母親是我真正的幸福。

現代人教導子女,說什麼平等、溝通、技巧,父子倫常變作朋友關係,是壞事多於好事呢。孟子說「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正中時弊。

31/3/2008 03:45 星期一


問題

現今社會重視平等自由,但修端認為「父子倫常變作朋友關係,是壞事多於好事」。試評論他的看法。(佔本卷分數50%)

你是否同意修端的看法?同意與否影響分數,因此應小心選擇。今天談多了,這題應該同意還是反對,下次再談。

中國語文科卷四說話訓練學生自我評估表

考生在考小組討論時要做到某些要求,但他們往往因為討論得太投入而忘了要做甚麼。因此,平時練習時可以拿著以下這個「自我評估表」,一面討論,一面提醒自己要做甚麼,到了正式考試時自然能做到這些要求。

這個「自我評估表」也適用於高考中化科的討論。

中國語文科卷四說話訓練學生自我評估表

如果在討論期間做了以下項目,請在方格內加上「P」號。

□ 第一個發言的同學把題目重複一次,並發表自己意見:大家好,我們今日要講的題目是……,我認為……

□ 如果題目有同意不同意/認同不認同等是非判斷的字眼,先表達自己的立場:我同意/不同意/部分同意這個觀點,因為……

□ 發言時簡略重複同學的發言,並加上意見:你剛才說……,我十分同意你的觀點/對你的觀點有所保留/部分同意(哪部分同意?哪部分不同意?)你的觀點,因為……
□ 發言時加上例子,並加以詳細解釋。
□ 總結的同學歸納組員的觀點。
□ 做共識題時,得到全部組員的共識,達到討論的目的。
我在這次討論之中,一共發了 次言,每次發言約 秒。

口語溝通考題(下)

2. 「協商」題型:
[考題原文] [見2007年口語溝通卷試題舉隅(例二)]

杏壇中學將舉辦文化周,假設你們是籌委會成員,請就以下範疇選擇其一:漫畫、流行曲、電影,擬訂文化周主題,並合作設計三項相關活動。

這道討論題提出的任務非常明確。考生必須首先在三個主題中選定一個,過程或會有爭議,但必須謀求共識,否則難以開展第二部分的討論。第二部分是合作設計活動,主意可以五花八門,但最後也是要達成協議,歸納出三項與主題相關的活動。

這是典型的「協商」題型,討論的目的是要達成共識。前述的「爭議」題型不要求有結論,這類「協商」題型卻要求有結論。能否依題目要求完成或嘗試完成有關任務,是評分的考慮依據。考生起碼要朝著建立共識的方向開展討論,疏導爭議,磨合矛盾。構思之初,每個考生都要懂得多手準備,多角度思考,要為自己的主張鋪排理據,也要為退而求其次做好思慮。討論時要堅定而不頑固霸道,靈活而非滑頭取巧。一方面要嘗試說服別人,一方面要準備改變自己的立場,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樣的考核,可以辨別考生發表見解和溝通應對能力的高下。

附設閱讀材料也是三段文字,分別就漫畫、流行曲及電影三個範疇提供一些非常簡略的背景資料,讓考生在構思主題及活動時有一個起步點。同樣,這些附設材料只是討論的催化劑,完全不是預設的討論框框。

2007年口語溝通卷試題舉隅(例二)

題目:杏壇中學將舉辦文化周,假設你們是籌委會成員,請就以下範疇選擇其一:漫畫、流行曲、電影,擬訂文化周主題,並合作設計三項相關活動。
附設閱讀資料
資料一

六十年代,日本漫畫已在香港小朋友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到了七十年代初期,隨著電視開始選播一些日本的動畫如《小白獅》、《鐵甲萬能俠》等,令日本動畫、漫畫更加流行,成為那一代青少年的集體回憶。但真正令日本漫畫在香港大行其道的,還要算是租書業的興起。通過「租書檔」,更多青少年能以較低的費用看到日本漫畫。



資料二

年輕一輩樂迷對這些現代的、西化的歌曲種類頗能接受,但對較年長的樂迷而言,便會覺得聽來不是味兒。他們會覺得今天的歌欠缺迷人的旋律、欠缺中國傳統語言的韻味。他們被強勁和迷亂的節拍嚇怕,他們喜歡的中國音樂元素和味道,在今天流行曲中已近乎蕩然無存。



資料三

2006年香港電影呈現三大特點:

(1)喜劇片繼續大滑坡。過去,香港電影類型多樣,喜劇片尤其突出,但2006年的港產喜劇片明顯減少。

(2)黑幫警匪片繼續當道。過去,香港電影總有特定類型引領潮流,這兩年卻毫無方向感。去年拍得最多的還是黑幫警匪片。

(3)文化符號漸漸消失。現在,香港電影中「香港製造」的痕跡漸漸模糊,以前讓觀眾一眼就能識別的「港味

口語溝通考題(上)

討論的題目,一般都是貼近考生生活、學習內容及平時關注的話題,包括社會時事、人生道理、處事做人等。討論題型大體型大致分為爭議性質與協商性質兩大類,但考核目標一致,均為測試考生透過討論促進溝通能力。每道考題目都會附設幾段閱讀材料,啟發考生思路,讓他們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這裡就「爭議」及「協商」兩類型各舉一例說明。
1. 「爭議」題型:
[考題原文][見2007年口語溝通卷試題舉隅(例一)]

有人認為「隱蔽青年」的人生態度、生活方式偏離社會大眾,應該改變。你同意嗎?
題目引述了一個觀點,問參與討論的考生是否同意。考生可以完全同意或不同意,可以部分同意或不同意,可以存疑,可以嘗試說服別人,可以經過討論交流後改變原先觀點,可以綜合大家的意見提出新的看法。總之,言人人殊,見仁見智,在溝通的前提下各抒己見,最後能夠達到共識固然大佳,但維持分歧也是應有之義,這是「爭議」類題型的基本特性。

考生討論是否切題,就要看對題旨能否有周全的照顧與考慮。指定的議論對象是「隱蔽青年」,針對的焦點是他們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觀察的方向是他們這兩方面是否「偏離社會大眾」,討論的重點(價值判斷)是他們的表現應否改變。

至於立場與觀點取向,則可以有多種組合。下表說明考生可以對應論題有多層次多角度的看法,不一定要一刀切的非黑即白:

人生態度
生活方式

偏離社會大眾

X

X

應該改變

X

X


也就是說,對隱蔽青年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可以分開論述。兩者是否偏離社會大眾,可以分開判斷;兩者應否改變,也可以分開探討。當然,考生一般多會採取非此即彼的立場,但這不應妨礙討論朝著更細緻更豐富更多層次的方向發展,也不應妨礙觀點與立場的深化、強化或轉化。這正是評價全組討論素質及個人口語溝通水平的重要依據。

附設閱讀材料有三段。「資料一」是關於隱蔽青年特徵的描述,作用是界定「隱蔽青年」,提供背景資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爭論。「資料二」提到求助門徑及如何避免成為隱蔽青年,「資料三」是擬設隱青年自我感覺良好之語,都是三言兩語的簡單文字,從正反兩面逗引考生的立場及觀點。很明顯,三段附設閱讀材料都內容淺白,不致異化為另一次閱讀測試。這個例子表明,附設材料的主要功能不外是:啟發考生的思路,激活他們的知識積儲,好讓他們在討論時有話可說。

2007年口語溝通卷試題舉隅(例一)

題目:有人認為「隱蔽青年」的人生態度、生活方式偏離社會大眾,應該改變。你同意嗎?
附設閱讀材料
資料一

《社區青年報》列舉隱蔽青年的特徵:
‧多在先進國家、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出現
‧通常家庭經濟問題不大,有人供養
‧小時多受保護,少受挫折
‧失去自信
‧曾遇上挫折,多與人際關係及自我價值有關
‧寡言,怕面對人和面對社會,喜歡躲在家裡
‧沉迷上網、漫畫、模型或電視等,足不出戶
‧失去目標,不上學,不工作,終日無所事事
‧不承認自己有問題,固執,很少主動尋求協助



資料二

隱蔽青年如何求助?
應該找家人、朋友、老師、社工談談,若情況嚴重的要看精神科醫生,最重要的是身邊有支持自己的人。
如何避免成為隱蔽青年?
提高自己的EQ與AQ,建立正面的思想。有社工建議,為人父母不要過分保護子女,要讓他們多受鍛煉,長大後變得堅強。



資料三


隱蔽青年:別人說我是隱蔽青年,好可憐。但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不知多快活!

談博喻

近年會考頗多開放式的作文題目,考生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並把題目和其他道理聯繫起來。因此,學生可以多閱讀一些善用比喻的作家開拓自己的想像力。芸芸作家之中,要數最善用比喻的,相信非董橋莫屬。請看看董橋如何把書和男女關係聯繫起來:

「人對書真的會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關係有點像。字典之類的參考書是妻子,常在身邊為宜,但是翻了一輩子未必可以爛熟。詩詞小說只當是可以迷死人的豔遇,事後追憶起來總是甜的。又長又深的學術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點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當然還有點風韻,最要命是後頭還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甘休!至於政治評論、時事雜文等集子,都是現買現賣,不外是青樓上的姑娘,親熱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倒過來說,女人看書也會有這些感情上的區分:字典、參考書是丈夫,應該可以陪一輩子;詩詞小說不是婚外關係就是初戀心情,又緊張又迷惘;學術著作是中年男人,婆婆媽媽,過分周到,臨走還要殷勤半天怕你說他不夠體貼;政治評論、時事雜文正是外國酒店房間裡的一場春夢,旅行完了也就完了。」(〈藏書家的心事〉)

這種大規模的比喻,文學上稱之為「博喻」。

批判思考

近年中文的考試重視思考,如果平日沒有廣泛的閱讀和思考,到了考試前才後悔已經太遲了。培養思考批判的能力,當然有利閱讀和寫作卷,但其實對各份試卷也有幫助。例如在說話卷,你可以運用批判能力去反駁其他考生的言論,這有助回應方面的得分。以下這篇是蔡子強對陳志雲的評論,當中紅字部分作者以阿嬌和張栢芝來與陳志雲做比較,這個比較有甚麼問題呢?不要因為篇幅長而不讀,這永遠不會有進步。知道的話,不妨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沉溺於「做Show」中難以自拔〉

【明報】現實,有時比電視劇集本身,更富戲劇性。
過去10多年,無綫電視曾經與廉署合作,根據真實個案改編,攜手製作了多輯肅貪倡廉的電視劇集《廉政行動》。去年亦推出了最新一輯的《廉政行動2009》,依然叫好叫座。
過去幾個星期,廉政行動一樣在無綫的黃金時段播出,但性質已經根本轉變。今趟再也不是劇集,而是新聞報道;主角亦不是演員,而是無綫的管理層;名字也不是《廉政行動》,而是「威遠行動」。
3月11日,廉署展開了轟動全城的「威遠行動」,高調地拘捕大家熟悉的無綫電視業務總經理陳志雲,以及其餘4人。往後,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這宗新聞,不僅是因為牽涉無綫,更因為主角是陳志雲。作為公司管理層,他作風高調,最愛走到幕前,如穿花蝴蝶般舞影翩翩,甚至親身擔綱演出,主持節目《志雲飯局》。
一個曾經叱咤風雲的電視人物,想不到結果卻落得如此虎落平陽,從廉署保釋候查的一刻,更戴上口罩,迴避記者,令人想起他之前曾如何囑咐愛將藝人崔建邦上法庭時毋須閃縮戴上口罩迴避鏡頭,但卻「有口話人無口話自己」。
精心策劃的一場show
但更讓人想不到的是,獲釋後不足6天,3月18日,經名牌公關公司安排,陳再次高調出鏡,面向鏡頭,說出一番被調查後的心聲。
事後有報道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表演,說由11位高人組成金裝智囊團,為他出謀獻策。是耶非耶,外人不得而知,但看過記者會的人,無不驚嘆剛摔了重重一跤的陳志雲,其表現之淡定、EQ之高,以及演說中的機鋒處處。
.首先,他對外間嘲諷他「迴避記者」、「戴上口罩」,以及「藏身家中」等負面言論,都予以含蓄和禮貌的反駁;
.接着,他說很多人以手機短訊對他作出問候、關懷和支持,又答謝賣碌柚葉花店店主「買一送一」,這都是想證明有人支持自己,而不是傳媒所營造那種四面楚歌的處境;
.他強調自己仍然活得很好,又說生活遇上「莫名其妙」的變化,暗示罪狀屬於「莫須有」;
.最後更以一句「金句」作結,說:「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再一次暗示自己清白。
整個過程歷時短短三分半鐘,他以案件正在調查階段為由,拒絕披露細節,他亦沒有回答記者提問,在達到前述幾個目標,並表現出自己一身亮麗瀟灑後,便立時翩然而去,避免「講多錯多」,亦好讓隨後媒體的報道能夠鎖定在自己原先設定的信息。
陳志雲在這個記者會中的表現,又再一次成了城中的熱門話題,更成了公關課的素材。
穿上一身筆挺的西裝,臉上一副淡定的表情,親切的笑容,「韋家晴」式的廣播聲調,說話不徐不疾,眼神前後左右兼顧,沒有人會覺得遭受冷落,全程沒有多看手上的提示卡,背誦如流,內容了然於胸。這些加起來,可說是一堂活生生的專業模範演講課。再加上滴水不進、暗藏機鋒的一篇演辭,陳志雲當日的表現,本來可謂無懈可擊。
演說訣竅:Context vs. Occasion
但他卻偏偏忘記了一個重要訣竅,就是每篇演講都有一個「脈絡」(context)的。究竟什麼才是適合的語調、姿態和表現等,不單要視乎剛剛逝世的美國第一健筆薩菲爾(William Safire),其演說10訣中的第4訣「場景」(occasion)(見其所著《Lend Me Your Ears: Great Speeches in History》的序言),還要考慮到講者與受眾的既有關係和互動,以及事態發展下來所產生的微妙需要和轉變,即是所謂「脈絡」性因素。
過去無綫一向給香港人的印象是太過霸道,恃強淩弱。而行事高調、最愛出鏡的陳志雲,其形象無可避免已經與無綫掛鈎,二而為一。碰上今天至愛鋤強扶弱的輿論,對他已經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強勢出鏡,包裝工整,精雕細琢的一場表演,難免讓人覺得他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陳總」,讓觀眾與他維持一種對峙的狀態。
况且,正正是因為陳志雲太快平復,記者會中表現出來的EQ也太高,異於常人,反而讓人覺得他欠缺人性,也失去了本來對常人落難時應有的同情。而且太過外交詞令,滴水不進的演辭,亦讓人覺得他欠缺真誠,「做戲咁做」。
機關算盡太聰明
不錯,薩菲爾演說10訣中確是有「引語」(quotation)和佳句(phrase)兩訣,但在需要表現真誠的時候,例如道歉、懺悔,又或者自我剖白的場合,套用一些例如「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類太過「堆砌」的金句,便會讓人覺得太過造作。更何况,這是陳水扁在槍擊案後用過為自己辯白的金句,這差不多是主動叫人把自己與最愛弄虛作假的阿扁聯繫起來。
再補一筆,事後花店遭一眾記者追訪時,店主卻表示,當日藝員王喜到該店買碌柚葉時,她根本不知道是拿來送給「官非纏身」的陳志雲來「洗走衰運」的。所以,陳志雲明顯「表錯情」,再添矯揉造作,刻意經營別人支持的敗筆。

也許讀者還會記得,當日阿嬌的「天真和傻」記者會,與栢芝的「錯就要認,打就要企定,真情流露」電視訪談,輿論反應可謂有天壤之別,前者予人太過機關算盡之感覺,只是spin doctor精心策劃的一場「秀」,結果效果上適得其反。
機關算盡的陳志雲,是否也是犯了公關斧鑿痕迹太深、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毛病呢?

或許因為做了太耐《志雲飯局》這個show,已經讓他太過在「the show must go on」這個泥沼中沉溺,難以自拔了。

三式判斷題(答案)

考評局把這兩項陳述分開為兩題,原因正如之前所述,如果一題有兩項陳述,只要知道其中一項是「無從判斷」,即可知道答案。考評局有鑒於此,於是設計這題時設定只有一項陳述。

1自嘲者必自知。

2自知者必自嘲。

以上這兩項陳述,第一是考核文章的表面訊息,第二沒有「文章顯示」、「作者提出」等字眼,因此答案有可能是「無從判斷」。

根據考材,第一項是「正確」,文中第三段說:「所以一定要有自知之明,這樣才可以衝破自大的藩籬,令智慧佔上風。這就要跳到身外,看生活在人群中的自己,旁觀者清,一射而透,就看見自己可憐可笑(即是可自嘲)的一面。」

第二項是「無從判斷」。

另外,因為同一題的兩項陳述不可以出現「正確」和「無從判斷」,因此擬題者不可以把兩項陳述合為一題。

對今年閱讀理解的幾點看法

對於今年會考的閱讀理解,我有幾點看法。

對於考生:

第一,對於做閱讀理解的技巧,考生的那種完全空白,我有點驚訝。

第二,如果考生想在考試前幾個月才「臨急抱佛腳」,這似乎沒可能,也對文憑試考生發出了警號。

第三,有考生認為這是預科中化的程度,我不太認同。中化閱讀有兩種考法,一種是普通閱讀理解,一種是速讀,前者字數約四千,後者字數約六七千。以會考水平來說,如果說今年三千字的篇幅是考速讀似乎尚可接受。如果考生不提升閱讀量,即使這份卷放在高考,結果也是一樣的。

對於考評局:

第一,對於07和08年新課程的閱讀理解試卷,當時考評局似乎還在摸索階段,答案較為主觀,模式還未確定。到了09年和文憑試的模擬卷,題目和答案都開始踏實,但想不到了今年來個較大的轉變。如果今年的試卷未能分出學生的高下,無論怎樣說,這也不是一份好的試卷,也違反了考試的原意。

第二,對於新課程,我一向覺得它把學習和考核分割得太開,這給大部分學生中文科沒有得準備的壞印象,對他們來說不是好事。

第三,教育局和考評局經常強調提升學生的能力:只要能力足夠,無論題目形式是怎樣,學生也能應付。他們似乎把考試看得太簡單。無論任何考試,要考得好都要經過反複的操練以適應考試的「遊戲規則」。如果「遊戲規則」經常變動,這個遊戲只適合一些有極高應變能力的學生,而非適合普遍的學生。

對今年閱讀理解的幾點看法

對於今年會考的閱讀理解,我有幾點看法。

對於考生:

第一,對於做閱讀理解的技巧,考生的那種完全空白,我有點驚訝。

第二,如果考生想在考試前幾個月才「臨急抱佛腳」,這似乎沒可能,也對文憑試考生發出了警號。

第三,有考生認為這是預科中化的程度,我不太認同。中化閱讀有兩種考法,一種是普通閱讀理解,一種是速讀,前者字數約四千,後者字數約六七千。以會考水平來說,如果說今年三千字的篇幅是考速讀似乎尚可接受。如果考生不提升閱讀量,即使這份卷放在高考,結果也是一樣的。

對於考評局:

第一,對於07和08年新課程的閱讀理解試卷,當時考評局似乎還在摸索階段,答案較為主觀,模式還未確定。到了09年和文憑試的模擬卷,題目和答案都開始踏實,但想不到了今年來個較大的轉變。如果今年的試卷未能分出學生的高下,無論怎樣說,這也不是一份好的試卷,也違反了考試的原意。

第二,對於新課程,我一向覺得它把學習和考核分割得太開,這給大部分學生中文科沒有得準備的壞印象,對他們來說不是好事。

第三,教育局和考評局經常強調提升學生的能力:只要能力足夠,無論題目形式是怎樣,學生也能應付。他們似乎把考試看得太簡單。無論任何考試,要考得好都要經過反複的操練以適應考試的「遊戲規則」。如果「遊戲規則」經常變動,這個遊戲只適合一些有極高應變能力的學生,而非適合普遍的學生。

三式判斷題

今年會考出了兩道「三式判斷題」,題目要求考生判斷這兩項陳述是「正確」、「錯誤」還是「無從判斷」:

1自嘲者必自知。

2自知者必自嘲。

第一,為甚麼考評局不給考生選擇「部分正確」?不要答我因為只有一項陳述,因為考評局可以把兩題的陳述合併為一題,中間用分號隔開,這樣便可以有「部分正確」。第二,承上題,為甚麼不合為一題而偏偏分開兩題?

如果能回答上述的問題,相信也知道這兩題的答案是甚麼了。知道的話,不妨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考綜合能力卷注意事項

考綜合能力卷時,首先要分清題目要你寫的是哪類文章。根據以往的試題,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書信類,這類文章當然要有上下款和日期等。第二類是演講類,這類開首當然要有「各位XX、各位XX:」。第三類是發表文章類,例如投稿報刊、撰寫報告等,這類文體要有標題,其下可加小標題;至於需否上下款,那麼要看題目是否要你把文章交予某特定機構或人士。

第二,當決定了文章類型以後,就要按書寫的對象決定行文的語氣,是要上行的謙卑還是平行的不卑不亢。

第三,根據過去的經驗,「整合拓展」和「見解論證」佔分都是差不多,因此兩部分的內容不直偏側,篇幅是五五或六四之比都可以接受,但七三和八二就難以平衡了。以往考生多重視「整合拓展」,而「見解論證」則篇幅較短,這會影響該部分的得分。

最後給大家一點提示,因為考試模式的局限,會議紀錄是難以作為考核文體的。而我建議大家可以留意「報告」這類文體。

語境意識

除了整合拓展和見解論證,綜合能力還要留意語境意識。所謂語境意識,即是考生能否理解題目的背景,並運用恰當的身分話語去寫作。以語境意識來說,一般分兩類,一類是上行,語氣要謙卑有禮,一類是平行,語氣不卑不亢。據試題趨勢看來,以前者為多,07、08都是上行,只有09是平行,當中以前者更難倒考生。所謂上行,即是以對方為尊,但現在的學生較為「自我」,以「我」為先,語境意識自然難以符合題目要求。例如寫了一點東西勞煩別人看,不要說「回了,看看行不行」,而是說「有勞賜閱」。演講對象包括長輩,雖然是發表自己見解,甚或教導別人,但也不可說「希望我的意見能為大家帶來啟發性」、「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獲益」,要說「以上全屬個人見解,不足之處,敬希見諒」、「若有任何錯漏,請加以糾正,望勿見笑」等等。即使認為自己發表的是高見,也應該說「只是一得之愚」,發表高見則叫「略陳管見」。要求對方交代一點資料,應叫「有勞示下」,而自己交上資料則叫「附上」,因為「上尊下卑」。

中國人就是這樣講究禮貌,可惜這種藝術似乎快要失傳。

附筆:今日稍後如有時間,或會再談多一點綜合能力要注意的事項。

作文的換位法

每個評卷員平均要評數百份試卷,如果你的作文和其他數百份試卷並無大分別,評卷員自然難以給予高分。要突出自己,其中一個方法是要給評卷員新意。寫描寫文和記敘文可以用「換位法」來為自己的文章增添新意。

所謂「換位法」,就是指用其他較少人留意的身分去描寫或記敘。請看看以下兩篇描寫文的題目:

(1)奧運聖火重臨香港,市民圍觀盛況空前。假設你目睹聖火傳遞,試以第一人稱,描寫現場的所見所聞。(不多於350字)

(2)一次集會開始前的見聞

第一題考生多用途人的身分切入,第二題則多用學生身分切入,但可否用其他視角切入呢?其實前者可用在場警察的身分切入,而後者則可用校工或老師的身分切入。但要留意,這兩篇是描寫文,重點在描寫其他人和景,並非記敘自己,因此只是身分不同了,切入的視覺不同而已,影響了主觀感情的抒發,並不影響文章內容。例如第二題,同樣是描寫中學早會集會前的見聞,但校工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看圖作文(建議寫法)



如果要處理這篇看圖作文,我會把父母子女的關係比喻為放風箏,子女就是天上的風箏。最初,子女在父母的護蔭下成長,就像風箏的線桄子在父母的手中,風箏的高低方向在父母的控制範圍之內。風箏放得越高,就像子女在父母的呵護下茁莊成長。但子女始終有一日會脫離父母的庇蔭,這就像風箏斷了線,父母看著風箏飄向遠方。

當然,我只是提出了大綱和寫作方向,整體情況自己發揮好了;而以上的寫法只是我的個人意見,並沒有按照評分標準去寫,畢竟文無定法,作文不是一成不變的。

記敘文、描寫文與抒情文

作文主要分兩大類:第一類是理性的論述,例如議論文和說明文;第二類是感性的抒發,例如記敘文、描寫文、抒情文。後者要注意的,是無論甚麼文體都要帶出一個主題,即是透過記敘、描寫或抒情帶出中心思想。應付「樓梯與升降機」和「檸檬茶」這類題目,大家都知道要寄託人生道理,但「一次集會開始前的見聞」這類題目也要有寄託。例如寫早會前的見聞,內容是描寫其他同學努力分工合作準備集會時上台宣傳學會活動,並趕及在早會前開始前完成手上的工作,最後寄託明白了「齊心自然事成」這個道理。

文章要有寄託才能夠拿取高分。

語帶雙關與「陀飛輪」的結構

首先大家要知道何謂文章結構。簡單來說,文章的結構就像建築物的柱子,十樓的承接著九樓和十一樓的,柱子互相連接緊扣,建築物才能承托起來。文章也是同樣道理。每個句子要和前後文緊扣,否則結構鬆散,成不了完整的文章。

歌詞中第一個雙關語「勞力是」有兩個不同的含義。兩個不同的含義,對歌詞的結構都有所影響。「勞力是/無止境」,「勞力」是指工作所付出的辛勞,意思是「工作是無窮無盡的」,這回應了前文「奮鬥總不太晚」和「曾付出/幾多心跳/來換取/一堆堆的發票」。

而「勞力是」與名錶「勞力士」同音,如果解作「勞力士/無止境」,指物質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則與接著的「活著多好/不需要靠物證」互相呼應。

文章結構的呼應就是這麼簡單。

另外談談這首歌詞的缺失。

第一,「霎眼」應為「眨眼」,填詞人明顯把它和「霎時間」混為一談。

第二,「仍不怎麼富有」容易令人誤解。這句描述的應是「世間個個」,容易令人誤會為寫自己。

第三,歌詞講究押韻,雖然重複使用同一韻腳並無不可,但重複用了十次語助詞「了」字則有點取巧。

要應付新課程,就是要培養這種分析和批判的能力;而讀中文並不一定是沉悶的,也可以這麼有趣。

陀飛輪
作曲:Vincent Chow 
填詞:黃偉文
編曲:Gary Tong

主唱:陳奕迅

過去十八歲 沒戴錶 不過有時間
夠我 沒有後顧 野性貪玩


霎眼廿七歲 時日無多 方不敢偷懶
宏願縱未了 奮鬥總不太晚


然後突然今秋 望望身邊應該有已盡有
我的美酒跑車相機金錶 也講究
直到世間個個也妒忌 仍不怎麼富有
用我尚有換我沒有 其實已用盡所擁有


*曾付出 幾多心跳
 來換取 一堆堆的發票
 人值得 命中減少幾秒 多買一隻錶
 秒速捉得緊了 而皮膚竟偷偷鬆了
 為何用到盡了 至知那樣緊要*


勞力是 無止境 活著多好 不需要靠物證
也不以高薪高職高級品搏尊敬
就算搏到 伯爵那地位和蕭邦的雋永
賣了任性 日拼夜拼 忘掉了為甚麼高興
Repeat*
記住那關於光陰的教訓
回頭走天已暗
你獻出了十吋時和分
可有換到十吋金


還剩低 幾多心跳
人面跟水晶錶面對照
連自己 亦都分析不了 得到多與少
也許真的瘋了 那個倒影多麼可笑
靈魂若變賣了 上鏈也沒心跳


銀或金都不緊要 誰造機芯一樣了
計劃了照做了得到了 時間卻太少


還剩低幾多心跳 還在數趕不及了
昂貴是這刻我覺悟了
在時計裏看破一生 渺渺

語帶雙關與「陀飛輪」(答案)

第一個雙關語是「勞力是」,它有兩個不同的含義。第一個含義,「勞力是/無止境」,照字面解釋,「勞力」是指工作所付出的辛勞,意思是「工作是無窮無盡的」。而「勞力是」與名錶「勞力士」同音,如果解作「勞力士/無止境」,指物質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而這兩個不同的解釋,對歌詞的結構有甚麼影響(這是中文常見的考問內容)?試想想,答案下次再談。

第二個和第三個雙關語則是「伯爵那地位和蕭邦的雋永」中的「伯爵」和「蕭邦」。「伯爵」既指地位尊崇,也指佩戴名錶「伯爵」所代表的身分和地位。「蕭邦」既指他的成就,也指佩戴名錶「蕭邦」所代表的身分和地位。

至於這首歌的主題,當然不是叫人珍惜時間。這首歌想說,一個人發奮工作(「宏願縱未了/奮鬥總不太晚」),並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但到了擁有一切以後(「然後突然今秋/望望身邊應該有已盡有/我的美酒跑車相機金錶/也講究」),最後發覺自己為工作和物質付出了太多時間(「曾付出/幾多心跳/來換取/一堆堆的發票」和「日拼夜拼」),失去了「自我」(「賣了任性」、「靈魂若變賣了/上鏈也沒心跳」),並反思是否值得(「人值得/命中減少幾秒/多買一隻錶」)。用馬克思的說法,即是「工作令人異化(alienation)」。這個主題,其實與宮崎駿的動畫「千與千尋」相近。

順道一提,這首歌的歌詞與填詞人的舊作「單車」一樣經常被誤解。不少人認為「單車」是讚揚父愛,其實不然。有興趣自己細心看看「單車」的歌詞,看看歌詞是否真的「讚揚父愛」。

陀飛輪

作曲:Vincent Chow 

填詞:黃偉文

編曲:Gary Tong

主唱:陳奕迅

過去十八歲 沒戴錶 不過有時間

夠我 沒有後顧 野性貪玩



霎眼廿七歲 時日無多 方不敢偷懶

宏願縱未了 奮鬥總不太晚



然後突然今秋 望望身邊應該有已盡有

我的美酒跑車相機金錶 也講究

直到世間個個也妒忌 仍不怎麼富有

用我尚有換我沒有 其實已用盡所擁有



*曾付出 幾多心跳

 來換取 一堆堆的發票

 人值得 命中減少幾秒 多買一隻錶

 秒速捉得緊了 而皮膚竟偷偷鬆了

 為何用到盡了 至知那樣緊要*



勞力是 無止境 活著多好 不需要靠物證

也不以高薪高職高級品搏尊敬

就算搏到 伯爵那地位和蕭邦的雋永

賣了任性 日拼夜拼 忘掉了為甚麼高興

Repeat*

記住那關於光陰的教訓

回頭走天已暗

你獻出了十吋時和分

可有換到十吋金



還剩低 幾多心跳

人面跟水晶錶面對照

連自己 亦都分析不了 得到多與少

也許真的瘋了 那個倒影多麼可笑

靈魂若變賣了 上鏈也沒心跳



銀或金都不緊要 誰造機芯一樣了

計劃了照做了得到了 時間卻太少



還剩低幾多心跳 還在數趕不及了

昂貴是這刻我覺悟了

在時計裏看破一生 渺渺

2009年試卷所見粵方言不多(答案)

•令到(令/使/使得)

•取錄(錄取)

•今次(這次)

•與及(與/及/以及)

•亦都(也/都)

會考也有短文?

這題是文憑試模擬試卷留下的「提示」,今年或許有相近的題目,學生可從這裡找到一點寫作的啟示。

三、(2)以下是一幅父親與子女一起放風箏的照片,試簡述照片中的情景,並抒發你對此的感受。(不多於350字)



處理看圖作文的要點,不在於描寫圖片本身,而在於如何把圖片和抒情配合。當然,你需要「借圖發揮」,但不可以寫與圖片完全無關的事物,例如說圖片附近有很多人,他們在做甚麼等等,這都超出圖片的範圍。這幅「親子風箏圖」,用文字表達很簡單,就是父親執著女兒的手放風箏,在旁的兒子望著天上的風箏,風箏在天上搖盪,時高時低(風箏雖然不在圖中,但這是合理的聯想,因為既然放風箏,風箏自然在天上)。至於抒發感受,大部分學生自然想到天倫之樂。但這麼寫能取得高分嗎?

處理看圖作文,應仔細留意圖片,抽出圖片的重點進行聯想,並藉此抒情。這幅圖片有三個重點:

父親、子女→放風箏

這三個重點可以怎樣聯繫起來?親子關係與放風箏有甚麼相同之處?抒發怎樣的感情?試想想,有興趣可留言討論。至於我的建議,下次再談。

從「樓梯與升降機」到「書和書籤」

去年會考作文出了「樓梯與升降機」,很多人認為「XX與XX」這類題目是今年出題的大熱門;可是根據考評局以往的趨勢,去年出了的題目類型,翌年很少會重出。例如07年出了「檸檬茶」,08年也沒有立即出只有一個名詞的題目,到了09年才轉一轉,出了兩個名詞的題目「樓梯與升降機」。雖然不是今年的大熱,但也談一談吧。「樓梯與升降機」中兩件物件是平行的,考生可以透過比較帶出更深刻的主題。即使這類兩個名詞的題目再次出現,但二者的關係未必是平行的,兩個名詞或許是互相配合的關係,例如「書和書籤」、「咖啡與糖」等等。面對這類題目,考生可以留意當中的關係,然後引申到其他的事情之上,並帶出主題思想。「書和書籤」可以怎樣寫?不如看看才子的寫法。

〈書和書籤〉陶傑
一個人讀一本書,一張小小的書籤像一個承諾,書看到一半,看書的人答應書本︰我會回來。他用一張書籤記下了閱讀中斷的一頁,把書放在一旁,剩下來的,答應日後回來再讀。
但是他把書本放回書架,撿起了另一本。本來未讀完的那本,擱在書架上,任由紙頁發黃,書籤留在頁間,與書本一起在時間裡淹沒。一個藏書者往往不是一個忠貞的讀者,一定的藏書只不過像後宮的粉黛三千,坐擁書城,有如古代的皇帝擁有一個妃嬪的眾香國。
書籤的設計精雅有致,但是書籤往往被看書的人作為一個永不實現的承諾夾在書本裡,讓它跟書本一樣付託給一片空茫。有如一個皇帝,只寵幸了一個妃子一次,然後發給她一個小侍婢,並答應她,我會再召你進宮。
一本精裝的書,一旦夾上一張書籤被放回了書架,就好像一個妃子被配給一個小侍婢從此打落了冷宮。書的內容精采,主人牽腸掛肚,日後自會崔護重來地與它再續前緣。書寫得乏味,主人讀了頭十幾頁就與它分手,閤上書以前在中斷的地方夾一張書籤。書若有情,還以為他很快就會回來,補讀於花間,擁著它度過一個漫長的下午,但那貪新忘舊的讀者再也沒有回來。
所以藏書家是殘酷的,他浪費了許多書和書籤美好的青春。所以一個好的女人也像一本好書,也需要藏書者細細地閱讀她精采而豐富的內容,然後一生都記得的好。要愛惜一個女人如愛惜一本好書,閱讀她要一氣呵成,不要留下一張書籤,讓她空等,騙她說有一天我會回來。

作者用「書和書籤」比喻為「女人和承諾」,引申出愛情這個主題。當然,因為「主題正確」,考生在考試不宜寫愛情,但陶傑這種寫法可作參考之用。陶傑早年寫了不少文章題目只有一個詞語,例如〈橋〉、〈電話亭〉、〈照相簿〉等等,有興趣或可看看。

個人意見題

09年的閱讀理解有個人意見題:「對於節儉,有人認為是道德上的問題,有人認為不是,我認為:」

處理這類個人意見題,首先要表明立場,例如答「我認為不是道德問題」,然後清楚為題目的關鍵詞下定義。這道問題的關鍵詞是「道德」,作答時要先為「道德」下定義,例如「道德是指所作所為會影響他人的」,然後再解釋自己的理由:

「因為節儉是個人抉擇行為,只取決於自己有沒有為日後作出打算,在社會上只屬個人問題,而不影響他人。」

第一步:表達立場。

第二步:為關鍵詞下定義。

第三步:解釋。

2009年試卷所見粵方言不多

2009年考生的粵方言問題不大,但也應留意:

•令到
•取錄
•今次
•與及
•亦都

知道以上的廣東語怎樣轉作書面語的話,不妨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語帶雙關與「陀飛輪」



我看過一齣舞台劇,其中一幕說男主角要靠妻子賺錢養家,而當男主角正在吃妻子做的飯,朋友很尖酸地問了他一句:「那些飯香不香?軟不軟?」敏感的觀眾自然明白他是語帶雙關,既問他飯是否好吃,也暗示他在「吃軟飯」。所謂「語帶雙關」,就是指利用語意相關或語音相似的手法,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去年會考的閱讀理解也問了一道關於「語帶雙關」的問題,並難倒了不少考生。考材說:「『衣食』似乎已經成了偏義複詞,就如『妻子』本來是指妻和子的,但現在卻只管老婆,不管兒女了。」作者故意用「管」字,而不用「指」字,因為前者包含「管束」的含義,多了一層意思,並幽了現代人一默,暗示他們不管束兒女。

黃偉文填詞、陳奕迅主唱的新歌「陀飛輪」歌詞中同樣運用了「語帶雙關」的手法,而且有三處之多。另外,很多人認為這首歌的主題是叫人珍惜時間,但真的是這樣嗎?知道的話,可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2009年試卷錯別字大增(答案)

2009年試卷錯別字大增


貫切(徹)
舒(紓)解
優透(秀)
耕云(耘)
乏(忽)略
相(商)討

續(逐)漸
煩腦(惱)
建意(議)
歸究(咎)
慕(務)求
震(振)奮

獎厲(勵)
尊(專)業
支(資)助
支(資)金
編緝(輯)
舉辨(辦)

導至(致)
頌(頒)獎
不(畢)竟
撐(掌)握
嬌(驕)人
祥(詳)細

針(斟)酌
氣紛(氛)
勇(踴)躍
湧(踴)躍
栽(裁)減
裁(栽)培

前題(提)
兼固(顧)
傾(頃)悉
均(鈞)鑒
成積(績)
成织(績)

績(積)極
籍(藉)着
先軀(驅)
跟(根)據
騁(聘)請
收獲(穫)

陪(培)訓
錯(挫)敗
挫節(折)
卓悅(越)






物兢(競)天澤(擇)
廖廖(寥寥)可數
志(自)強不熄(息)

參予(預/與)活動
充滿拼競(勁)
功不可末(沒)

實事求事(是)
再創佳職(績)
力爭上遊(游)

背付(負)責任
全力以負(赴)
全力以付(赴)

質數(素)欠佳
籌務(募)經費
捲土從(重)來

2009年試卷錯別字大增

2009年試卷錯別字大增

這是09年考生的別字,有興趣可留言改正。答案下次再談。


貫切
舒解
優透
耕云
乏略
相討

續漸
煩腦
建意
歸究
慕求
震奮

獎厲
尊業
支助
支金
編緝
舉辨

導至
頌獎
不竟
撐握
嬌人
祥細

針酌
氣紛
勇躍
湧躍
栽減
裁培

前題
兼固
傾悉
均鑒
成積
成织

績極
籍着
先軀
跟據
騁請
收獲

陪訓
錯敗
挫節
卓悅






物兢天澤
廖廖可數
志強不熄

參予活動
充滿拼競
功不可末

實事求事
再創佳職
力爭上遊

背付責任
全力以負
全力以付

質數欠佳
籌務經費
捲土從來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會考也有短文?

有網友留言問「樓梯與升降機」這類題目怎樣寫,我反而覺得今年重出這類題目機會不大。值得留意的反而是文憑試模擬卷留下的「提示」。在文憑試的模擬寫作試卷中有兩道短文的題目,其中一道是看圖作文題:

三、(2)以下是一幅父親與子女一起放風箏的照片,試簡述照片中的情景,並抒發你對此的感受。(不多於350字)



自從會考改制以後,寫作卷的出題形式也改變了,與文憑試一樣可以出短文,因此今年的作文出現兩題短文題也不足為奇。兩道短文的作文題目,好處是「分散投資」,即使其中一篇失手,也有另一篇可拉分,只求及格或安穩的考生或可考慮。而處理看圖作文等的短文,要留意字數限制,多字會被扣分。另外要留意新課程的看圖作文評分方法與舊課程是不同的。舊課程的看圖作文要求考生如實描寫圖片,評卷員逐點給分,例如能寫出圖中的人物有一分,寫出人物的動作也有一分等等,而在短文中抒情是不能取分的;但新課程的短文不是逐點給分,而是整體評分,在短文中抒情也是能取分的。因此,如何結合圖片來抒情是取分的關鍵。至於如何結合圖片抒情,等上載了圖片再跟大家談談。

從「跑得慢、唔夠快同埋冇速度」看累贅(答案)

原句:

(1)把鐵閘和大門爆破後,飛虎隊衝入屋內,用腳踢開房門,嘴裡大叫一聲:不許動!
(2)科技人員已經開始進行測試。
(3)今天警方成功截獲五個非法入境者。
(4)小明已經陷入昏迷狀態。

(5)現在的我已經長大了。

(6)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7)因為情況有了變化,所以我們要立即出發。

答案:

(1)把鐵閘和大門爆破後,飛虎隊衝入屋內,踢開房門,大叫一聲:不許動!
(2)科技人員已經開始測試。
(3)今天警方截獲五個非法入境者。
(4)小明已經昏迷了。
(5)現在我已經長大了。
(6)這個問題,大家有很大的分歧。
(7)情況有了變化,我們要立即出發。

從「跑得慢、唔夠快同埋冇速度」看累贅

某位足球評述員有這樣的金句:「加利仔有三個缺點,跑得慢、唔夠快同埋冇速度。」這是典型累贅的例子。不單說話,其實寫作也不要累贅。

累贅是指句子結構完整,意思已表達清楚,卻加上了一些不必要的詞語,這使句子顯得重複、拖沓。寫作其中一個要點,就是簡潔。如果可以用八個字表達的句子,不要用十個字來表達。有些學生作文洋洋灑灑寫了一千字,內容切題,但是內容分數仍然不高,就是這個原因。又有些考生怕字數不足,為了達到考試的要求,往往會添加不少贅詞,例如濫用「的」、「被」等字。多餘的字詞,應該省去,以免令句子冗贅、拖沓,影響評卷員對文章的印象。例如「公司配股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儲備」一句,就犯上了重複累贅的毛病。「為了」已表示目的之意,因此可以刪去「的目的」三字,改為「公司配股是為了增加儲備」。又例如「今年元旦的一個早晨,屯門公路發生嚴重的交通意外」,「元旦」只有一個「早晨」,用「一個」來修飾實屬多餘,因此應改為「今年元旦早晨,屯門公路發生嚴重的交通意外」。

以下這些句子都十分累贅,有興趣可以在留言改正。答案下次再談。

(1)把鐵閘和大門爆破後,飛虎隊衝入屋內,用腳踢開房門,嘴裡大叫一聲:不許動!
(2)科技人員已經開始進行測試。
(3)今天警方成功截獲五個非法入境者。
(4)小明已經陷入昏迷狀態。
(5)現在的我已經長大了。
(6)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7)因為情況有了變化,所以我們要立即出發。

句子成份搭配錯誤(答案)

(1)多看課外書,可以擴闊知識的領域。/多看課外書,可以提高知識的水平。
(2)這首歌的歌詞優美,旋律動聽。
(3)為了鞏固基礎,學生要在假期回校補課。

檸檬茶

有網友問檸檬茶的範文應怎樣寫。我模仿了中學生的筆調,並迎合考試要求學生多用修辭的準則,不求高深,撰寫範文一篇,供大家一哂。

檸檬茶
每次去茶廳餐吃下午茶,我總喜歡點一杯檸檬茶。檸檬茶與其他飲品很不同,益力多是酸的,咖啡是苦的,可樂則是甜的,而檸檬茶則是夾雜酸、苦和甜三味。我每次攪動檸檬茶杯中的酸、苦和甜,檸檬片在杯中載沉載浮,這彷彿攪動了同樣是酸、苦和甜三味交雜、浮浮沉沉的人生。

每當攪動檸檬茶杯中的檸檬片,一片片的檸檬會帶出陣陣的酸味,人生不也是同樣會嘗到酸味嗎?讀書的時候,我們為了考試而通宵達旦地複習課本;出來社會做事的時候,我們為了自己的職業而不斷努力工作;到了結婚的時候,我們為了伴侶而辛勤照顧對方;到了生兒育女的時候,我們為了照顧子女而徹夜不眠。這些不正是人生裡的辛酸嗎?

檸檬茶和人生同樣有苦味。檸檬茶是用紅茶沖製而成的,而紅茶帶有點苦味;這種苦味只是淡淡的苦味,並不是咖啡那種濃烈的苦澀,這就像每個人的人生總會經歷一點失意的苦:讀書時或許會遇過考試失敗,談戀愛時或許會經歷失戀,工作時或許會遇到不順利。每當遇到人生中的苦味,有些人選擇堅持,也有些人寧願放棄。如果選擇堅持,還有機會品嘗人生的其他味道;放棄的話,連品嘗其他道味的機會也會失去。

那麼,人生和檸檬茶還有甚麼其他味道呢?我們喝檸檬茶時總會放些糖,用糖的甜味來調和紅茶的苦味和檸檬的酸味。檸檬茶和人生也同樣有甜味,人人也有快樂的時光。古時有〈四喜詩〉: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寫盡了古人的樂事;而現代人的樂事其實也有不少:順利升學、事業得意、結婚和和生兒育女等等。無論現代還是古代,這些人生的甜味,總是建築在酸和苦之上:沒有久旱,哪有逢甘雨的喜悅?沒有奮鬥,哪能體會事業得意的滿足?

人生和檸檬茶一樣,就是因為那種酸味和苦味,我們才能品嘗到那甜味的可貴。詩人說:「從一粒沙看世界,從一朵花看天堂」,或許我應該說:「從一頓下午茶看人生。」

句子成份搭配錯誤

主語和謂語有一定的搭配,絕不可「盲婚啞嫁」,胡亂把它們拼湊起來。正如我們可以說「他的腳正踢向皮球」,但不可以說「他的手正踢向皮球」,因為謂語「踢」可以和主語「腳」配合,卻不可以與「手」配合。請看看以下例子:

  我的心情十分平淡。

句中的主語「心情」和謂語「平淡」,在詞義上不能搭配。「平淡」只能和「生活」、「感情」等詞語搭配,不能與「心情」搭配。這裡應該把「平淡」改為「平靜」。所以這個句子,可以改成這樣:

我的心情十分平靜。

除了主語和謂語,謂語和賓語也有一定的搭配,正如我們可以說「我們吃飯了」,卻不可以說「我們吃水了」,因為謂語「吃」可以和賓語「飯」配合,卻不可以和賓語「水」配合。請看以下句子:

我的傷口已經結了疤。

句子中的謂語「結了」和賓語「疤」搭配不妥。因為「結了」是指「凝結了」,而「疤」是指「疤痕」,「疤痕」是不會「凝結」的。傷口上凝結的塊狀物,叫做「痂」。因此,句子可以這樣改正:

我的傷口已經結了痂。/我的傷口已經變成了疤痕。

以下的句子可以怎樣改正?知道的話,可在留言改正。答案下次再談。

(1)多看課外書,可以提高知識的領域。

(2)這首歌的歌詞和旋律都很動聽。

(3)為了加強基礎,學生要在假期回校補課。

小組討論的注意事項

小組討論的注意事項
(a) 打開話題
討論開始時,應先將題目重覆一次。如果題目有「你是否贊成/認同」等字句,應先表達自己的立場,例如說:「我贊成/反對這個看法」。對自己熟悉的話題,宜採取主動,帶領小組理解討論的題目,並發表個人見解。如:「我有一個看法,想說出來給大家聽。/ 我曾經有這樣的經驗……/ 我有一個想法,說出來讓大家批評,好嗎?」
(b) 回應別人
不要自說自話,要表示你聽到並理解別人的意見。
(1)認同他人意見
不要吝嗇讚賞,如:「組員甲說得很好/講得很清楚/羅列了許多例證/想法別具創意/意見獨到,我認為/我想做一點補充……」並進一步將該意念延伸、闡釋或加以完善,不要單單重覆別人說過的話。
(2) 反對他人意見
當不同意其他考生的說法,不宜用一些較倔強的話語,例如:「我極不同意你的看法/我反對你的看法。」這樣會引起對方反感,令討論難以完成,宜說:「對組員甲的意見,我有保留/我不完全認同/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
(3) 所提的論點受攻擊
可說:「組員甲對我的意見,可能有些誤解,其實我剛才所提及的論點是有根據的。我認為(複述論點),是因為(進入申論部分)」
(c) 歸納意見,開新話題
當大家對一個話題都表示過意見後,宜嘗試作一歸納,並帶領大家展開新話題,擴闊討論的層面。可以說:「剛才我們圍繞……的話題,發表了許多意見,我嘗試總結一下:(分點或分類)……。現在我們或可轉入討論(未討論的角度)」
(d) 適時提問
-找尋矛盾
組員說話矛盾,可說:「剛才組員甲提出(扼要複述他第二個論點),但其後又指出(扼要複述他第一個論點),似乎有前後矛盾之處,請組員甲可否向大家解釋清楚?」
(e) 鼓勵其他組員發言(切勿指明要某一位組員回答)
如要鼓勵組員發言,可說:「剛才有組員指出(扼要複述他的論點),我十分贊同,因為(進入申論部分)。不知道其他組員(與你們立場一致的考生)是否贊同我們的看法?」或者說:「組員甲剛才(在首輪發言中)指出……(扼要複述他的論點),但部分組員似不太贊同你的看法,其他組員可否提出例證支持這論點?」
可以用非語言鼓勵:點頭
(f) 切忌離題 宜集中討論
(g) 記錄要點
如有需要,可簡單記下別人說的要點及自己發言的要點,但不要因此而忽略了正在發言的組員。

評論題(答案)

如果不認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句話,首先可引用名人的話語反駁,例如前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說過:「謊話說一百次就能變成真理。」其次,可以引用生活例子反駁,早前網上流傳某銀行將會倒閉,結果人人信以為真,並造成存戶爭相提款的情況。在「沙士」期間,有謠言說香港宣佈成為疫埠,人們也信以為真,爭相去超市搶購糧食。可見「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句話不一定正確。

想提升閱讀理解的成績,平時積存的功夫(看書和報章)是很重要的,以上這些事例和語例都不是靠考試技巧可以解決的。

評論題

從去年會考試卷和文憑試的模擬試卷看來,評論題似乎是閱讀理解考問的新趨勢。前幾次談及評論篇章的說服力,談過可以用反例反駁,這次不妨續貂。

要學習評論,可從日常生活或新聞報道開始入手。

要數這幾個星期的大新聞,當非陳志雲先生和其金句「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莫屬。這句話你認同嗎?如果不認同,可以怎樣批評?想到的話,不妨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從「一臉臭臭的」看寫作技巧(答案)

〈聽陳蕾士的琴箏〉黃國彬
他的寬袖一揮,萬籟
就醒了過來。自西湖的中央
一隻水禽飛入了濕曉,
然後向弦上的漣漪下降。
月下,銀暈在鮫人的淚中流轉,
白露在桂花上凝聚無聲,
香氣細細從睡蓮的嫩蕊
溢出,在發光的湖面變冷。

涼露輕輕地敲響了水月,
聲音隨南風穿過窗櫺
直入殿閣。一陣盪漾
過後,湖面又恢復了平靜。
他左手抑揚,右手徘徊,
輕撥天河兩岸的星輝。
然後抑按藏摧,雙手
遊隼般俯衝滑翔翻飛。

角徵紛紛奪弦而起,鏗然
躍入了霜天;後面的宮商
像一隻隻鼓翼追飛的鷂子
急擊霜風衝入空曠。
十指在急縱疾躍,如脫兔
如驚鷗,如鴻雁在大漠陡降﹔
把西風從竹林捲起,把木葉
搖落雲煙盡歛的大江。

十指在翻飛疾走,把驟雨
潑落窗格和浮萍,颯颯
如變幻的劍花在起落迴舞,
彈出一瓣又一瓣的朝霞。

雪晴,山靜,冰川無聲。
在崑崙之巔,金色的太陽
擊落紫色的水晶。紅寶石裏
珍珠如星雲在靜旋發光。

然後是五指倏地急頓……
水晶和融冰鏗然相撞間,
大雪山的銀光驀然在高空
凝定。而天河也靜止如劍。

廣漠之上,月光流過了
雲漢,寂寂的宮闕和飛檐
在月下聽仙音遠去,越過
初寒的琉璃瓦馳入九天。
「一臉臭臭的」是指人的臉色很難看,本來「一臉」是形容視覺的,例如「一臉死灰」,但這裡以嗅覺「臭臭」代之以視覺,這種兩個感官CROSS-OVER的手法就叫「通感」。而〈聽陳蕾士的琴箏〉中「香氣細細從睡蓮的嫩蕊/溢出,在發光的湖面變冷」這兩句,「香氣」是嗅覺,但配以觸覺「變冷」,這也是「通感」的手法。這首新詩大量運用了「通感」的手法,營造琴音抑揚變化的效果。正是這種高深的寫作技巧,〈聽陳蕾士的琴箏〉成了當年會考生的惡夢。

2008年會考難讀字詞

2008年會考難讀字詞

屯戍(豚恕)
驛站(亦站)
眾壑(縱確)
襟(衿)
塹(暹)

雜沓(集踏)
一齣(一出)
絢麗(勸麗)
觀瞧(官潮)
嶄(湛)露頭角

發痠(法酸)
挽(輓)
攫獵(霍獵)
瞟(剽)
通衢(通渠)

一堵(一島)
隔閡(隔瞎)
偌大(夜大)
幾畦(己葵)
踱步(鐸步)

蕞爾(最以)
接踵(摺總)
嵌在(磡在)
流淌(留躺)
一樁(一裝)

一幢(一唐)
蜷曲(權曲)
颼(修/叔)
佇立(柱立)
聒耳(括以)

饞涎(慚言)
捂(滸/誤)
上釉(上袖)
淺褐(淺喝)
陶捏(逃聶nip6)

吆喝(腰渴)
震懾(振攝)
遽然(巨然)
竄進(喘晉)
悲天憫(敏)人

趴(paa1)
震駭(振蟹)
怯(協)生生
突兀(凸迄)
人煙漸杳(秒)

菜圃(蔡普)
寧謐(檸密)
自戕(字牆)
金箔(甘薄)
不啻(畢次)

勘破(磡破)
皈依(歸衣)
書脊(隻)
廣袤(茂)
無垠(毛銀)

神祇(辰奇)
裊繞(鳥妖)
虔敬(乾徑)
兩鬢(倆殯)
剝落(mok1洛)

眸角(謀角)
蠕動(如洞)
瞅(醜)
貪婪(貪籃)
按捺(按naat6)

腥膻(聲煎)
冉冉(染染)
豁亮(括亮)
跋扈(拔護)
木訥(neot6)

攢動(全洞)
一瞥(一撇)
清癯(青渠)
稱身(秤新)
冀望(暨望)

子嗣(只自)
攙雜(參集)
調侃(條罕)
睨視(藝示)
烹(paang1)

陡然(斗言)
碉堡(雕保)
屹立(迄立)
坍倒(灘島)
焙(bui6)

飄泊(飄薄)
莊稼(裝嫁)
摒除(丙徐)
一筐(一康)
殘餚(殘肴)

交迭(膠秩)
匍匐(浦白)
黝黑(柚克)
馱(陀)
竹篋(足怯)

蹲(敦/全)
遐想(霞想)
悲愴(碑創)
倏忽(叔忽)
擘(maak3)開

嫵媚(舞味)
蹣跚(門山)
鐵鍬(鐵超)
濡濕(如濕)
絡繹(樂亦)不絕

閃爍(閃削)
喧鬧(圈鬧)
驟然(棹言)
孱弱(潺弱)
如履(里)薄冰

酣睡(含遂)
驀地(默地)
叱罵(斥罵)
忌憚(妓但)
明晃晃(明訪訪)

澄澈(情切)
紅彤彤(同)
斑斕(班蘭)
樹梢(樹筲)
盎(ngong4)然

嚮往(向往)
山坳(珊拗)
矗立(速臘)
怦然(烹言)
更替(羮替)

休憩(優氣)
婆娑(婆疏)
豐膄(風如)
饗客(享嚇)
迸發(丙法)

從「一臉臭臭的」看寫作技巧

我讀教育文憑時看過一段短片,短片大約是說一個教師正走進教室,而學生看見老師進來立即發難搗亂。影片就在這兒停了,論文的功課就是要求我們寫下自己處理該學生問題的方法。

到了交功課那天,我看到一位從台灣讀書回來的同學功課中有這樣的一句:「那位老師剛進教室就一臉臭臭的,學生當然會搗蛋。」其他同學看見這麼一份論文功課,自然傳為笑談。我當時打趣問他:『我們當時是一起看短片的,你怎會聞到那個教師「一臉臭臭的」?』

我們取笑那個同學,原因是他不明白論文功課要求冷靜客觀,不宜用主觀色彩強烈和褒貶意味太濃的詞語,而「一臉臭臭的」正是這麼一個詞語。

「一臉臭臭」四個字,令我想起當年一篇令考生十分頭疼的會考課文〈聽陳蕾士的琴箏〉(黃國彬)。這首新詩用了一種很深的寫作技巧,那是與「一臉臭臭的」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不是胡謅的)。你知道是哪一種寫作技巧嗎?知道的話,可以留言寫下答案。提示是斜體字部分。答案下次再談。

〈聽陳蕾士的琴箏〉全詩原文:

他的寬袖一揮,萬籟
就醒了過來。自西湖的中央
一隻水禽飛入了濕曉,
然後向弦上的漣漪下降。
月下,銀暈在鮫人的淚中流轉,
白露在桂花上凝聚無聲,
香氣細細從睡蓮的嫩蕊
溢出,在發光的湖面變冷。


涼露輕輕地敲響了水月,
聲音隨南風穿過窗櫺
直入殿閣。一陣盪漾
過後,湖面又恢復了平靜。
他左手抑揚,右手徘徊,
輕撥天河兩岸的星輝。
然後抑按藏摧,雙手
遊隼般俯衝滑翔翻飛。

角徵紛紛奪弦而起,鏗然
躍入了霜天;後面的宮商
像一隻隻鼓翼追飛的鷂子
急擊霜風衝入空曠。
十指在急縱疾躍,如脫兔
如驚鷗,如鴻雁在大漠陡降﹔
把西風從竹林捲起,把木葉
搖落雲煙盡歛的大江。

十指在翻飛疾走,把驟雨
潑落窗格和浮萍,颯颯
如變幻的劍花在起落迴舞,
彈出一瓣又一瓣的朝霞。

雪晴,山靜,冰川無聲。
在崑崙之巔,金色的太陽
擊落紫色的水晶。紅寶石裏
珍珠如星雲在靜旋發光。

然後是五指倏地急頓……
水晶和融冰鏗然相撞間,
大雪山的銀光驀然在高空
凝定。而天河也靜止如劍。

廣漠之上,月光流過了
雲漢,寂寂的宮闕和飛檐
在月下聽仙音遠去,越過
初寒的琉璃瓦馳入九天。

評論篇章的說服力(答案)

要論證該社論欠說服力,只舉出本義含暴力意思但已為大眾所接受的詞語即可。例如「倒戈」,「戈」是兵器的一種,「倒戈」本是指軍隊臨陣叛變,幫助敵人攻擊己方。這個詞語本來有暴力的意思,但現在球員轉會後與母會作賽也用「倒戈」一詞,例如早前碧咸代表AC米蘭與母會曼聯比賽,報章皆云「碧咸倒戈」。即使在政治上,「倒戈」一詞也屢見不鮮,例如2010-02-01《明報》的〈建制派被迫棄選 爭民心留有後〉:

『對建制陣營來說,棄選的第二大風險是,5 名辭職議員在沒有強大對手下,無驚無險地重返議會,這次辭職等於是付出極小代價(失去數月薪津),換來一次大規模的政治動員,可謂本小利大,就算投票率欠佳,也可以推說是建制派刻意杯葛所致,到日後出現另一次政治爭議,例如行政長官拉攏少數泛民議員倒戈,勉強通過在社會上並無壓倒性民意支持的政改方案,他們隨時會再來一次辭職補選,讓市民對政改結果來一次「公投否定」,屆時可能民主黨也要被迫加入。總之,辭職補選「變相公投」這個潘拉盒子打開以後,令北京和建制頭痛的政治麻煩將陸續有來。』

可見詞語的意思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倒戈」已引伸出其他意思,我們總不能說「倒戈」有暴力色彩而不應用。「起義」也是同樣的道理,現在已引伸出起來抗爭的意思,因此說「起義」有暴力含義而不可取是不合理的。
引用(0) .

從「落花流水」看象徵(答案)

〈茶〉王良和
  在我放滿書籍的桌上,總有一杯濃茶。那初呷苦澀,細嘗清甘的滋味,久久於脣間不散。夜讀的時候,喝茶一口,只要有茶相伴,就不怕夜長夢多了。
  因為喜歡喝茶,連帶與茶有親的植物,都非常留意。范克廉樓外有幾株茶花,高約六尺,冬春之際,茂密的綠葉間,長著大朵大朵豔紅的茶花。花,我並不關心,倒是對那些綠得發亮的革質葉,甚感興趣。某夜,趁校警不在附近巡邏,偷偷摘了十餘片茶花葉,帶回宿舍洗乾淨,然後泡茶。在熾熱的沸水裏,不消幾分鐘,亮綠的葉子變成青黃色了。打開杯蓋,一股奇異的葉香,濃濃的,透過鼻子滲進我肺葉深長的支脈裏,頓覺自己也變成一株茶樹。呷一口新泡的茶,味道淡淡的,像注入葉香的開水,舌尖稍稍感到極微的苦澀。那時我才警覺,那不過是觀賞的茶花,葉子是不能泡茶的。
  望著杯裏的茶花葉,從長在樹上到浮在水裏,從墨綠到青黃,當中的轉變,只因為葉子蘊含的香氣,都已經全部釋出嗎?仿佛曾在夢中,自己變成一片烘乾了的茶葉,那樣真切感到,水以無比的沸騰與熾熱相擁,像來自宇宙的召喚與慰藉。我乾癟捲縮的軀體遂感動得徐徐豁開。在動蕩離合升沉不定的空間裏,把體內的香氣和色素,毫無保留地釋出,散入水中不著痕跡地交融,且把成長中的陰晴雨意,一生甘苦,全傾吐向你微溫的脣間。


之前談過王良和的〈茶〉,給大家猜作品的主題。其實,這篇作品是寫愛情。在文章的結尾,作者說自己彷彿成了片茶葉,把一生的甘苦向「你」傾吐,當中的這個「你」明顯是一個人,但這個「你」與作者是甚麼關係呢?兩個人能訴一生的甘苦,大約是夫妻關係吧?我們且從這個線索想下去。作者最初看到范克廉樓外的茶葉看上去很不錯,但用它來泡茶卻不行,這就像男女間的相處,最初被對方的外表吸引,但生活下來卻發覺難以相處。而作者最後找到了自己的對象,並願意與對方分享一生的甘苦,這正是文章的主題。因此,文章中的「茶」和「你」是象徵著情侶雙方。

評論篇章的說服力

去年的閱讀理解〈訓儉示康〉有一道評論題:「本文旨在勸人養成節儉的習慣。有人指出從論說文的要求看,本文的說服力並不足夠,而我的看法是:」可是考生表現並不理想,考評局的報告對他們有這樣的批評:「此為開放式問題,可從反正兩途作答:一、指出其引例偏頗、推論不周延之處;二、根據作者(司馬光)與受者(司馬康)父子身分,指出文章說服力訴諸古代社會中父親對兒子之傳統權威。無論正反,若作答圓足,皆可得分。可惜大部分考生僅指出文章中多用引例論證,以此作為肯定其說服力足夠之根據。其實引例僅屬論證手法,本身亦有高下之別,關鍵在於事例是否適切,考慮是周詳及能否由事例歸結到論旨等等,僅指出所用手法完全不足以說明說服力之強弱,而運用論證手法之多寡亦與說服力強弱無大關係,前者為寫作技巧問題,後者為思辨力問題,不能以論證手法之數量提高思辨能力質量。」

論證手法的多少當然不足以說明文章有否說服力,因為即使用了不同的論證手法也好,如果全部是離題萬丈,也難有說服力。如果要批評說服力不足,考生可以用反例作為理據。例如有人認為「所有男人都是衰人」,只要你找到一個「好男人」的反例,便可批評這句話不可信。

我們不妨以報章的社論作為批評的對象。請看以下這篇社評的斜體字部分:

明報 2010-01-26 社評
由「公投」到「起義」愈叫愈激脫離現實不符香港利益
公民黨和社民連(下稱公社兩黨)5 名立法會議員,今日如期提出請辭,以落實他們的「5 區公投運動」,按事態發展看來,隨著建制陣營杯葛棄選之聲高唱入雲,公社兩黨這次「公投」,極有可能唱獨腳戲收場。公社兩黨主觀上以為會搞得風風火火的「公投」,卻未獲社會公眾普遍和應,我們認為是脫離現實,操作過度的結果。
理應爭取認同卻搞激進 與公民黨理性專業形象背道而馳
「5 區公投運動」,由「5 區總辭,變相公投」演變而來,不過,無論是前者或後者,都未獲主流民意支持,多項民意調查結果,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市民要求政制民主化、盡快實施雙普選,在歷次調查都佔大多數,如果議員辭職後再參選,目的只為再一次證明市民支持民主,不少人認為多此一舉。如果運動停留在「變相公投」階段,還留有模糊空間,讓各自表述議員辭職後是補選抑或所謂「變相公投」,但是當運動由所謂「變相公投」上升到「公投」層次,則事態性質就改變了。特別在運動正式啟動時,公社兩黨打出「5 區公投,全民起義」,事態急劇升溫,已經溢出人們原先對此事的認知範圍。「起義」這兩個字,在中國歷史上有特定意義,在政治運動提起這兩個字,推翻政府、武力、流血等景象就會冒出來,特別是公社兩黨把「全民起義」作為完成「5 區公投」的號召,以本港市民歷來秉持理性非暴力原則,對公社兩黨會用什麼手段來實踐其政治主張,自然關注。
公社兩黨把「5 區公投,全民起義」一併提出來,說明他們昧於民情,一廂情願,脫離香港現實。公社兩黨拋出「全民起義」之後,遭到社會公眾強烈反彈,他們知到一腳踢到鐵板上了,近日以似是而非、偷換概念說法,以圖化解,例如辯稱只是「精神起義」、「全港市民起來爭取公義」、「選票起義」等。可見兩黨意識到「全民起義」觸動了市民的神經,雖然在嘴巴上硬拗,行動上卻要淡化其影響。

其實,公社兩黨要推動的運動,在泛民陣營未獲多數認同,在整體社會公眾也只得少數支持,接道理兩黨所採取的策略,理應盡量爭取各方面認同和支持。就整體政治光譜,兩極是少數,而公社兩黨因為推動「5 區公投」,被視為激進,在政治光譜上屬於少數,他們的策略,應該面向取態相對溫和的廣大市民。
大多數市民不認同和不支持公社兩黨的「公投」,與激進保持距離是主要考慮。大多數市民都希望盡快普選,是事實;以香港民情,市民希望安居樂業,也是事實,公社兩黨變本加厲「搞激」,市民自然起了戒心。因此,公社兩黨提出「全民起義」,把自己塑造成為更激進的形象,不但未能「吸客」,還可能起到「趕客」的反效果。兩黨號召「全民起義」,其脫離香港政治現實和乖離民情的程度,以泛民陣營一貫較貼近民意、民情而言,這個操作使人大感訝異。以過去公民黨和社民連的屬性和定位,社民連被認為靠激進起家,公民黨則專業理性形象突顯,兩黨就「變相公投」、「5 區公投」以至「全民起義」愈搞愈激,就政治效益,較有利於社民連壯大和發展,而公民黨在愈來愈走偏鋒的動向中,看不到如何有利於他們的發展。另外,「全民起義」之後,公社兩黨就「公投」何謂成功和解讀,有必要清晰化。根據兩黨自行訂定的「公投」成敗準則,以50%投票率為「公投」目標,然而公投成敗,則以泛民候選人所得票數總和是否多過建制派最強候選人的得票總和作論斷;而一旦投票率低於50%,則只能算是公投未達標,不會視為公投失敗;又說若投票率未達50%,表決政改方案時兩黨需就投票取向再商討;昨日他們又說了,就算建制派不派人參選,也不能視為「公投」失敗。總之,無論是哪一種狀況,由於成敗準則含糊不清,可以任意解讀,為免出現選民投下的選票被賦予不相干的含義,公社兩黨現階段就應該釐清何謂「公投」成敗。
還有一點,公社兩黨把政改議題扯到「公投」的高度,則有關「公投」議題,即「盡快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兩黨應該交代一旦「公投」成功和勝選之後,將如何落實?如果今屆立法會會期內未能迫使政府接受,則兩黨將如何向支持者交代或「問責」?這一點,我們認為兩黨都要說清楚,唯其如此,「公投」才有意義,否則為何搞「公投」?
為辭職參選設限乃節外生枝 不如盡快補選聚焦政改討論
自由黨已經宣布不會派人參選,相信民建聯和工聯會也會杯葛「5 區公投」,不替公社兩黨造勢;另外,泛民陣營的民主黨、民協和街工都不參與,在缺乏兩陣對決和友黨協助下,這次所謂「5 區公投」就算繼續舉行,投票氣氛會較冷淡,因此,近日連泛民陣營中人都認為,請辭公投已經意義不大。不過,公社兩黨一度把事態操作得沸沸揚揚,要他們在北京批評、建制杯葛下退卻,政治上可能要付出巨大代價。既然做了過河卒子,他們只能繼續向前。
公社兩黨就此事只剩下面子問題,從這個角度看,立法會要為辭職參選設限,根本無必要,因為這是節外生枝,挑起司法覆核等,若拖到終審法院,又是曠日持久的爭拗,不如讓補選也好、「公投」也好,盡快舉行,重新聚焦政改討論,更加有益和有建設性。

紅字部分批評公社兩黨口號中的「起義」二字有暴力的色彩,但是如果我不認同,並且認為「起義」二字沒問題,可以怎樣說?

如果要反駁,大可以舉出一些詞語的本義有暴力色彩,但已為人所接受的詞語例子作為理據。想到的話,不妨在留言寫下。答案下次再談。

歷屆作文題目

本部三題,任選一題,作文一篇(100分)。考生可用語體或文言寫作;中學文憑試語體文不少於650字,中學會考語體文不得少於600字,文言文不得少於400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如文中需用姓名而試題又未有提供者,必須選用以下方格內的名字。如有需要,姓氏可自由搭配;如欲為試題提供的名字搭配姓氏者,亦按此例處理。


英秀 一心 幼羚

家寶 念慈 思賢

有容 向華 修端

允行



1990-2009會考、文憑試模擬試卷作文題目一覽
文憑試
模擬
試卷
一、個人私隱比公眾知情權更重要,你同意嗎?談談你的看法。



二、摩天輪與過山車



三、(1)奧運聖火重臨香港,市民圍觀盛況空前。假設你目睹聖火傳遞,試以第一人稱,描寫現場的所見所聞。(不多於350字)



三、(2)以下是一幅父親與子女一起放風箏的照片,試簡述照片中的情景,並抒發你對此的感受。(不多於350字)





2009
一、有朋自遠方來



二、樓梯與升降機



三、有人說:「與其追隨潮流,不如展現個人風格。」你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



2008

一、今早發生的事情,以失敗告終,至晚上仍歷歷在目。別以為我一定傷心失望,反而有些開心哩!

2008/3/4

以上是有容網誌的第一段。你是有容,試從第二段開始,續寫這篇網誌,說說當天發生的事情和感受。



二、一次集會開始前的見聞



三、有人說:「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也有人說:「獎賞是教育的恩物。」你對這兩種說法有什麼意見?



2007
一、每年九月十日,香港不少學校都舉行「敬師日」活動,試以「教師日與我」為題,寫出你的所感所思,以及如何向老師表達心意。


二、檸檬茶


三、現今社會,許多人認為財富與社會地位成正比,財富愈多,社會地位愈高。你的看法如何?


2007

模擬試卷
一、有人認為保存古蹟較促進經濟發展更重要。試談談你的看法。


二、手提電話


三、歡度除夕有感


2006
一、有人認為讚賞是成功的最大推動力,你同意嗎?試作文一篇,談談你的看法。


二、一次與同學做專題研習有感


三、每逢節日,不少商場都有應節的布置和活動。試以此為主題,寫出在這個節日裏,你在一個商場的所見所聞。


2005
一、有人說:「學識愈豐富,品德愈高尚。」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二、試以「一件發人深省的事」為題,作文一篇,記述這件事情的經過和你的感悟。


三、假設某天三個同學在閒談:
一心:星期天一起到博物館參觀文物展,好嗎?
思賢:不行,我約了哥哥逛書展。
允行:真巧,學校有專題展覽,我想回校看看。
一心:這樣,我們改天再約吧,看看那時還有什麼展覽可以參觀。
你聽到他們的對話後,想起自己參觀過不少展覽。試寫文章一篇,描述你參觀某一個展覽的見聞和感受。


2004
一、有人說︰「廣告必須誇張才有效。」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二、以下是你的一則日記︰
三月二十七日(星期六)

……今天日間、晚上各發生一件事,同樣需要途人幫忙,但途人的反應竟是這麼不同,令我產生不同的感受。
……人的際遇真是時好時壞啊﹗
試寫文章一篇,記述當天那兩件事情的經過和你不同的感受。


三、假設在某上課天,校長作出以下宣布︰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現在有一項特別宣布︰由於一股超級颱風正迅速逼近本港,香港天文台將會改掛八號烈風信號,教統局決定所有學校停課。請同學立即收拾書包放學回家。宣布完畢。
試寫文章一篇,描述你聽到以上停課宣布至離開校門的所見所聞。


2003
一、有人說:「豐裕的物質生活就是最美好的生活。」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二、考試夜讀有感


三、描述一次你在醫院探望親友時的所見所聞


2002
一、獲取知識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二、接到一個令我喜出望外的消息有感


三、夏日沙灘眾生相


2001
一、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電腦利多於弊,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二、珍貴友情失而復得有感


三、一位令我初則畏懼,後卻心悅誠服的訓導老師。


2000
一、談談你對「暢銷的報紙就是好報紙」的看法


二、郊遊迷途記


三、描寫一條別具特色的街道


1999
一、香港人有禮貌嗎?談談你的看法。


二、聽友人立群傾訴心事有感


三、小高是一位蠻不講理的同學,經常欺負校內弱小,我們稱他為「小霸王」。有一天,我發現他孝順,善良的一面,因而對他另眼相看。
根據上述資料,以「我眼中的小霸王」為題,描寫小高這一位同學。


1998
一、談談青年人應如何克服困難


二、某天放學後,我與知己到球場打籃球,突然發現遺失了自己心愛的書包。
根據上述資料,以「我心愛的書包不見了」為題,記下整件事的經過和感受。


三、驟雨中的鬧市景象


1997
一、有人說香港人缺乏關懷別人的心,也很少參與服務社會的活動。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二、
二、試用以下文句做文章的開頭,寫作文章一篇:「今天我被人誤會了,那種感覺令我不能忘懷。事情是這樣的:」


三、一位廣受同學歡迎的校工


1996
一、很多香港人喜歡飼養寵物,試談談飼養寵物的利弊。


二、記述你一次遲到的經過和體驗


三、中秋是個重要的節日,試描寫香港人歡度佳節的情形。


1995
一、「律己以嚴,待人以寬。」談談你對這話的看法。


二、百貨商場購物記


三、颱風襲港下的街頭景象


1994
一、談談怎樣待人處事才可以受人歡迎


二、記一次與久別多年的舊同學相聚的經過和感受
三、
三、香港有不少別具風格的公園,試選擇一個,描述它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


1993
一、「恆心是成功的基石。」談談你對這話的看法。


二、記一次你患病的經過和感受


三、我的好鄰居


1992
一、我對中學生課餘兼職的看法


二、記一次星期天上茶樓的見聞和感受


三、一部耳筒收音錄音機的自述


1991
一、青年人求職擇業,有的重視薪酬,有的注重工作滿足感,有的著重日後的發展。試談談你心目中的理想職業和選擇這種職業的原因。


二、假設你最好的同學往外地升學,你到機場送行。試寫出你因送別而觸發的感受。


三、中學生經常參加各類文娛或體育活動。試以觀眾的身分,描述其中一場比賽的情形。


1990
一、現今世界各地都響起了保護環境的聲音,例如發起綠色運動、反污染運動、保護自然生態運動等等。試作文一篇,談談保護環境的重要。


二、某次你家人購物受騙,交涉無效,家中各人都感到十分氣憤。試作文一篇,寫出這件事情的經過。


三、假設你剛從住了多年的舊居遷到另一居所,試作文一篇,寫出你搬家後的感受。

從「落花流水」看象徵



落花流水
作詞:黃偉文
作曲:Eric Kwok/陳奕迅
編曲:Eric Kwok/Jerald Chan

流水 像清得沒帶半顆沙
前身 被擱在上游風化
但那天經過那條提壩
斜陽又返照閃一下 遇上一朵 落花

相遇 就此擁著最愛歸家
生活 別過份地童話化
故事 假使短過這 五月落霞
沒有需要 驚詫

流水很清楚 惜花這個責任
真的身份不過送運
這趟旅行若算開心
亦是無負這一生
水點 蒸發變做白雲
花瓣 飄落下游生根
淡淡交會過 各不留下印

流水 在山谷下再次分岔
情感 漸化做淡然優雅
自覺心境已有如明鏡
為何為天降的稀客 泛過一點 浪花

天下 並非只是有這朵花
不用 為故事下文牽掛
要是 彼此都有些 既定路程
學會灑脫 好嗎

流水很清楚 惜花這個責任
真的身份不過送運
這趟旅行若算開心
亦是無負這一生
水點 蒸發變做白雲
花瓣 飄落下游生根
命運敲定了 要這麼發生

講分開 可否不再 用憾事的口吻
習慣無常 才會慶幸
講真 天涯途上 誰是客
散席時 怎麼分

流水很清楚 惜花這個責任
真的身份不過送運
這趟旅行若算開心
亦是無負這一生
水點 蒸發變做白雲
花瓣 飄落下游生根
淡淡交會過 各不留下印
但是經歷過 最溫柔共震

早前看沈旭暉和呂大樂先生筆戰的文章,前者在文中引述了幾句〈落花流水〉的歌詞:「流水很清楚惜花這個責任/真的身分不過送運/這趟旅行若算開心/亦是無負這一生。」這首歌流行的時候,當時我沒有細心留意歌詞;現在重看,發覺歌詞頗值得談談。歌詞主要寫「花」和「水」,但當中夾雜了不少擬人化的語句,例如「不用 為故事下文牽掛」、「學會灑脫 好嗎」等等,填詞人這樣寫是為了令人聯想起「人」,並藉此提示讀者歌詞中的「花」和「水」其實與「人」有關。中國文學中經常以「花」象徵女人,而這首歌的歌詞則進一步用「流水」象徵男人。全首歌的主題就是寫一對男女相遇(「斜陽又返照閃一下 遇上一朵 落花」),最後雙方雖然分手(「故事 假使短過這 五月落霞」),但男的要清楚這是命運的安排(「要是 彼此都有些 既定路程」、「命運敲定了 要這麼發生」),而自己的角色只是陪方對走一段路(「流水很清楚 惜花這個責任 真的身份不過送運」),因此在愛情上應該灑脫一點(「學會灑脫 好嗎」)。

填詞人的這種手法令我想起王良和的作品〈茶〉,但它比〈落花流水〉深得多、隱晦得多,不少人以為作者只是想表達出自己對喝茶的喜愛。有興趣挑戰難度的話,可以猜猜〈茶〉的真正主題,提示是紅字部分。

〈茶〉王良和

  在我放滿書籍的桌上,總有一杯濃茶。那初呷苦澀,細嘗清甘的滋味,久久於脣間不散。夜讀的時候,喝茶一口,只要有茶相伴,就不怕夜長夢多了。

  因為喜歡喝茶,連帶與茶有親的植物,都非常留意。范克廉樓外有幾株茶花,高約六尺,冬春之際,茂密的綠葉間,長著大朵大朵豔紅的茶花。花,我並不關心,倒是對那些綠得發亮的革質葉,甚感興趣。某夜,趁校警不在附近巡邏,偷偷摘了十餘片茶花葉,帶回宿舍洗乾淨,然後泡茶。在熾熱的沸水裏,不消幾分鐘,亮綠的葉子變成青黃色了。打開杯蓋,一股奇異的葉香,濃濃的,透過鼻子滲進我肺葉深長的支脈裏,頓覺自己也變成一株茶樹。呷一口新泡的茶,味道淡淡的,像注入葉香的開水,舌尖稍稍感到極微的苦澀。那時我才警覺,那不過是觀賞的茶花,葉子是不能泡茶的。

  望著杯裏的茶花葉,從長在樹上到浮在水裏,從墨綠到青黃,當中的轉變,只因為葉子蘊含的香氣,都已經全部釋出嗎?仿佛曾在夢中,自己變成一片烘乾了的茶葉,那樣真切感到,水以無比的沸騰與熾熱相擁,像來自宇宙的召喚與慰藉。我乾癟捲縮的軀體遂感動得徐徐豁開。在動蕩離合升沉不定的空間裏,把體內的香氣和色素,毫無保留地釋出,散入水中不著痕跡地交融,且把成長中的陰晴雨意,一生甘苦,全傾吐向你微溫的脣間。

談鋪寫

中學會考作文的字數規限是最少六百字,中學文憑試則要求六百五十字;當然這是最低要求──如果想取得高分,八百字是少不了的(前提當然是沒有離題,內容不是重複又重複)。文章的字數太少,往往難以承載豐富的內容。面對考試題目,想取高分的學生問題就來了:八百字太多了,因為根本沒有這麼多的內容可寫。

如果作文要內容豐富,學生則需要掌握鋪寫的技巧。甚麼是鋪寫呢?鋪寫就是指把一件事物描寫得仔細深入,這是香港學生最缺乏的寫作技巧。

例如題目是「烈日的街道上」,學生往往只能寫出「太陽很猛烈,街上人來人往,人人汗流浹背」,這自然難以取得高分。如果用「鋪寫」,「人人汗流浹背」,學生就要問自己:「人人」是指哪些人?「汗流浹背」具體情況即是怎樣呢?「人人」可以是指在街上工作的工人,可以這樣鋪寫:

「工人赤著上身,黝黑的皮膚滲出豆大的汗水來。汗水一滴一滴聚集在一起,形成一滴大的汗珠,然後向下滑落,像一條蛇向下爬行。工人偶然擺動著身體,汗珠濺到途人的臉上,並引來一陣的厭惡的目光。」
工人流汗,他們會怎樣做呢?那自然是抹汗。

「工人大汗淋漓,於是拿出一條白色的毛巾抹走汗水;他只是抹了幾分鐘,毛巾就可以擰出水來。」
這樣就把「汗流浹背」四個字鋪寫成一百字了。這只是寫了工人,還沒有寫小孩、遊客、乞丐、戶外推銷員等。有興趣的話,可以在留言描寫以上幾類人物在烈日下的動態。

如果這些人物統統寫進文章裡,要寫成一篇八百字的文章,真的很難嗎?

以下節錄了一段蘇童《夏天的一條街道》供大家參考:

《夏天的一條街道》:

最炎熱的日子裏,整個街道的麻石路面蒸騰著熱氣,人在街上走,感覺到塑膠涼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燒了,手碰到路邊的房屋牆壁,牆也是熱的,人在街上走,懷疑世上的人們都被熱暈了,灼熱的空氣中有一種類似喘息的聲音,若有若無的,飄蕩在耳邊。饒舌的、嗓音洪亮的、無事生非的居民們都閉上了嘴巴,他們躺在竹躺椅上與炎熱鬥爭,因為炎熱而忘了文明禮貌,一味地追求通風,他們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街的門邊,張著大嘴巴打著時斷時續的呼嚕,手裏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田徑褲的褲腿那麼肥大,暴露了男人的機密也不知道,有線廣播一如既往地開著,說評彈的藝人字正腔圓,又說到了武松醉打蔣門神的精彩部分,可他們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當了驢肝肺。

作文的「代入法」

作文最重要是切題。如果同樣的內容,能放進不同的題目之中,這樣就叫離題。例如早幾年前的「檸檬茶」,如果文章中的「檸檬茶」可以代之以「維他奶」、「廿四味」等等而不影響文章的鋪排,即是表示你未能回應「檸檬茶」的特點,這可判斷為離題(如果離題,內容四十分滿分,最高只給十分;結構二十分滿分,最高只給五分,因此作文沒可能及格)。例如寫「檸檬茶」這個題目,如果記敘自己與朋友喝檸檬茶時回憶往事,可是文中的檸檬茶可以用維他奶來替代而並無分別,這就叫離題。

又例如上次談及的題目「烈日的街道上」,如果寫行人在街上閑逛,有的在商店櫥窗前徘徊,有的進店選購貨品,這樣的內容,題目換作「冬日的街道上」也沒有分別,這也是離題。

因此,作文時學生宜代入文章之中,問問自己:「如果身處於烈日的街道上,我會做甚麼呢?」「天氣很熱,我會穿上短袖衣服,戴上帽子,拿著電動小風扇,在街上喝汽水和吃冰棒等等……」根據這樣的常理,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行為寫進文章裡,並化成行人的動態,這樣便可以避免離題。

零八年的會考試題「一次集會開始前的見聞」同樣可以運用「代入法」,這樣可減少離題的機會。

小組討論的共識策略

無論是會考還是高考的小組討論,近年都出現不少共識題。所謂共識題,即是指小組討論結束時,成員需要為討論的結果達成共識。然而當考生討論共識題時,討論時明明各執一辭,但在討論尾聲經常會出現「自動轉軚」的情況,當然這是考生明白需要達成共識之故。其實討論的結果並非最重要,反而透過討論的過程慢慢把討論的範圍收窄,這才是最重要的。這裡姑且談談處理共識題的技巧。

處理共識題時,考生應該在各人發言時歸納大家的意見,例如選擇甲方案的有一人,乙方案的有兩人,丙方案的有三人。歸納完畢後,自然要「逐個擊破」。當然,先要擊破最容易攻破的一點──最少人支持的往往是最容易攻破的。上述的例子,最容易攻破的當然是甲方案,因為只有一個考生支持。當確立了攻擊點以後,你就要提出建議,要求大家先集中討論甲方案的可行性,並聯合其他考生把這個方案否決,然後拉攏那個考生支持己方的觀點。當否決了甲方案以後,你就應該提出集中討論乙方案的可行性,然後嘗試把這個方案否決。當否決了乙方案以後,最後只餘下丙方案,這時可提出丙方案的優點,說服大家這是最好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看到討論範圍從三個選擇慢慢收窄到一個選擇,這個經過才是取分的關鍵。

處理四式判斷題的要訣(七)──考試實例分析答案

2007年會考中國語文科模擬試題示例
第二篇 《史記‧刺客列傳》司馬遷
10. 請判斷以下的陳述,然後在相應的方格內以✓號表示;每題限選答案一個,選者零分。(2分)
綜合全文,豫讓效忠的原則包括
同一時間只向一個對象效忠;
效忠的程度與對方待自己的態度相稱。

原文:
(甲)豫讓曰:「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譯文:
(甲)豫讓說:「託身侍奉人家以後,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二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後世的那些懷著二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
原文:
(乙)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譯文:
(乙)豫讓說:「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智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題目解說:
題目有「包括」二字,它連繫起題目與兩項陳述,因此陳述是對的話,答案是「正確」;不對的話,答案則是「錯誤」,並不會是「無從判斷」。豫讓不肯偽裝為襄子效力而伺機殺他,並說不會懷著二心侍主,令後世懷二心者慚愧,可見豫讓同一時間只效忠一個對象。因此,第一項陳述正確。而豫讓因為范氏、中行氏對待自己一般,所以豫讓也對待對方一般。而智伯禮待豫讓,而豫讓則以死相報。可見豫讓效忠的程度與對方對待自己的態度相稱。因此,第二項陳述也是正確的。兩項陳述均屬正確,這題答案是「正確」。

綜合能力的整合拓展

綜合卷要求學生處理資料,學生需要具備整合拓展的能力,可是不少學生根本不明白何謂整合拓展,甚至對這份卷束手無策。所謂「整合拓展」,就是指按寫作要求選取適當的資料,加以組織;並對部分資料加以合理補充、引申或發揮。這裡以零九年的綜合卷為例談談如何整合拓展。

題目:香城體育總會擬出版特刊,並向各區中學生徵文。試以東區的博文中學學生滕若飛或西區的格物中學學生張莉莉之身分向特刊投稿。文章內容包括分析自己所屬區份的中學體育運動的成功因素與不足之處,並就此提出改善本區中學體育發展的建議。

資料四:2007-2008學年香城各區中學體育運動資料

範疇
項目
東區
南區
西區
北區

資源

運用
聘請專業教練的支出

頒予得獎運動員的獎學金

資助學生參加比賽的費用

舉辦聯校體育活動的開支
$300000

$100000

$0

$0
$100000

$100000

$100000

$100000
$0

$0

$300000

$100000
$200000

$0

$0

$200000

學校

政策
獲錄取入學的優秀運動員人數

為參賽運動員舉行補考次數

推行「一學生一運動」的學校數目

各班每體育課時數(小時)
100

50

0

1
10

10

3

2
0

0

10

3
20

20

4

2


現在姑且選取東區的博文中學學生滕若飛的身分撰寫「成功因素」這部分。

普通的學生可能會這樣寫:

「東區之所以能奪取最多的金牌,這是因為共用了$300000聘請專業教練,提升了運動員的水平,而且頒予得獎運動員的獎學金達$100000,激勵學生在比賽中奪取優秀的成績。資助學生參加比賽的費用和舉辦聯校體育活動的開支方面則是零。東區該年度獲錄取入學的優秀運動員人數是100人,為參賽運動員舉行補考次數達50次,這都是該區的成功之處。」

以上的寫法難以取得高分,原因是:第一,沒有為資料分類,給人凌亂的感覺;第二,談成功因素時未能只選取有利自己的資料。第三,未能突出它與其他三區的分別。

那麼應該怎樣寫呢?

所謂「成功因素」,那是指導致該區成功的原因,這當然與資源投放得特別多有關,因此應該只選取該區資源投放最多、政策做得最好的來說。根據附表,東區投放得最多的資源是在「聘請專業教練的支出」、「頒予得獎運動員的獎學金」,而學校政策方面則在「獲錄取入學的優秀運動員人數」、「為參賽運動員舉行補考次數」兩方面最突出。談成功因素,考生應從這四方面入手。而題目問成功因素,問原因,答案自然要有「因為」等的字眼。

「本區之所以能奪取最多的金牌,其成功的原因,以下分資源運用和學校政策兩方面論述。在資源運用方面,本區在該年度一共用了$300000聘請專業教練,佔總開支七十五個巴仙,投放的資源在四區之中更是最多的。因為得到專業的指導,精英運動員的水平自然得以提升。此外,本區在該年度頒予得獎運動員的獎學金達$100000,金額同樣是四區之中最高的。因為獎學金制度的獎勵,貧窮的運動員也可以全情投入訓練和參加比賽,並且能專心在比賽中奪取佳績。

為免子女耽誤學業,影響升學,不少家長均反對子女參與體育比賽,而本區在學校政策方面十分出色,免卻了精英運動員的後顧之憂。本區重視學生體育的成績,並以此為錄取學生入學的標準,在該年度獲錄取入學的優秀運動員人數達100人,這是四區中最多的。此外,為免運動員因參賽而錯過考試機會,本區的學校會為參賽運動員舉行補考,次數達50次,同樣是四區中最多的。」

以上的寫法,第一,為資料分了資源運用和學校政策兩方面;第二,這裡只選取了有利自己的數據;第三,數字的多少是相對的,因此上面的數字與自己總開支和其他三區作比較,這樣比較客觀。

看完以上的例子,不妨模仿上文,嘗試撰寫不足之處的部分。

鼻音、圓唇字詞表

朗讀試卷會考核學生說話時有否懶音,而香港學生最常見的懶音是讀不出鼻音和圓唇音。下表勾勒出常見要有鼻音和圓唇音的字詞,希望能幫助學生改善懶音的問題吧。

鼻音

我(ngo5)
那(naa5)
南(naam4)
男(naam4)
女(neoy3)

鵝(ngo4)
難(naan6)
年(nin4)
能(nang4)
巍(ngai4)

餓(ngo6)
臥(ngo6)
外(ngoi6)
癌(ngaam4)
岩(ngaam4)

眼(ngaan5)
腦(nou5)
惱(nou5)
奴(nou4)
怒(nou6)

偶(ngau3)
泥(nai4)
寧(ning4)
訝(ngaa6)
娘(neong4)

贋(ngaan6)
雁(ngaan6)
鳥(niu5)
牛(ngau4)
肴(ngaau4)

內(noi6)
耐(noi6)
奈(noi6)
濃(nung6)
農(nung6)

傲(ngou6)
岸(ngon6)
牙(ngaa4)
你(nei4)
鬧(nau6)

藝(ngai6)
妞(naau5)
朽(naau5)
紐(naau5)
拿(naa4)

奶(naai5)
囊(nong4)
撓(naau5)
內(noi6)
暱(nik7)

雅(ngaa3)
娘(noeng4)
溺(nik9)
暖(nyun5)
諾(nok9)

崖(ngaai4)
唸(nim6)
嫩(nyun6)
銀(ngan4)
顏(ngaan4)



圓唇

過(gwo3)
廣(gwong2)
獷(gwong2)
擴(kwok3)
隙(kwik1)

郭(gwok3)
國(gwok3)
廓(gwok3)
裹(gwo2)
果(gwo2)

光(gwong1)
戈(gwo1)
虧(kwai1)
狂(kwong4)
畦(kwai4)

考朗讀須知(二)

至於「語速、語氣、語調」一欄,要求朗讀時的語速有快有慢,語氣切合文章,那是較高的要求。
首先,在語速方面,不要像急口令般用高速朗讀出來,讀得快和流暢完全是兩回事。在一分鐘的朗讀限時裡,朗讀完畢時餘下約五至十秒,那是理想的速度。朗讀當然不可以保持均速,要有快有慢,徐疾有致,根據文章所表達的感情變化而定。一般來說,較抒情的部分,要讀得較慢;而感情較激烈的部分,宜用較快的速度(這類文章較少出現)。做得不好,就會平板呆滯,毫無變化。過快過慢,甚至快慢倒置,會破壞文意的準確傳達。此外,有些句子太長,不要一次過讀完,可以按照文意而停頓,例如:「在鋪好的大紙上寫出蒼勁豪邁的字體」一句,可以在「大紙上」後稍一停頓。
至於語氣方面,要表現出緩急輕重,何時要放緩,何時要急促,何時要放輕,何時要加重,都要緊密配合篇章內容。適當的語氣運用,可以體現陳述、疑問、祈使、驚嘆等等不同的語句功能。例如「算了吧!」這類有感嘆號的句子,一般要讀得比較感慨。
語調方面,是指朗讀時講求抑揚頓挫,透過升降變化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一般來說,語調可分上升調、下降調、平直調和曲折調。問句應該用上升的語調,如「今年又有什麼打算呢?」「活得老而不死又稱作甚麼呢?」而感慨的句子宜用下降的語調,如「不禁耳熱面紅,惶惶不安!」


應試須知:
同學在應考朗讀試卷前,有三分鐘時間準備,這三分鐘應做甚麼呢?
同學在這段準備時間裡,首先把難讀的字詞圈出來,在附近寫上同音字,以免朗讀時要花時間想,影響朗讀的流暢度。如果遇到不懂發音的字詞,可以猜測該字的讀音,不要略而不讀或用「嘟」一聲來替代。此外,同學應該把停頓的位置標示出來,加上逗號,用以提醒自己在那裡應該停頓。最後,同學應該在心裡默讀篇章一至兩次,這樣可以令自己更熟悉朗讀篇章。
同學應試的時候,必須注意自己的站姿:雙腳伸直,腳尖向前,雙手拿著朗讀材料,這給考官良好的印象,評分時也會寬鬆一點。

考朗讀須知

中國語文科試卷四說話能力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朗讀,第二部分是小組討論。在第一部分的朗讀評核裡,考生要在一分鐘內,朗讀一篇約一百五十字至一百八十字的作品,而準備時間為三分鐘。以下是朗讀部分的評分準則:

評分項目
相關細項
評分原則

語音
發音吐字
考材中設9個字的讀音為測試點。最高9分。﹝實佔1/3﹞

語速、語氣、語調
停連;快慢;節奏;語氣;語調
以九品給分法,

整體評分。

最高9分。

﹝實佔2/3﹞

準確流暢度(其他)
依據文本朗讀

(有否回讀、漏字、增字、換字、口語化)

朗讀的評分準則分為以上三大項分別是「準確流暢度」、「語音」、「語速、語氣、語調」。

「準確流暢度」是朗讀的最基本要求,即是能準確讀出全文。

同學最容易犯的毛病,首先是「回讀」。所謂「回讀」,即是重複朗讀。同學朗讀的時候,一旦發現自己讀錯了,往往會即時重讀更正。請同學注意,這樣會影響朗讀的連貫性,「準確流暢度」一列分數自然偏低。

其次,是口語化的問題。朗讀文章,是要按照文章用書面語朗讀出來,不要把它轉成口語,例如「無」字,讀音「毛」,不要讀成口語的「冇」,「的」字不要讀成「嘅」,「玻璃」應讀作「波離」,「公園」應讀作「工圓」,「天台」應讀作「天抬」。

至於「語音」一欄,每篇文章均有九個測試點,那是九個難讀或易讀錯的字,每讀錯一個字,扣一分。所謂「讀錯」,包括懶音,例如分辨「鼻音(N、L)」、「圓唇(GW、KW)」、「前後鼻音(N、NG)」的分別等等。

處理四式判斷題的要訣(六)──補習天王的四式判斷謬誤

『句型是判斷答案的關鍵,但了解了句型,還有許多足以令人神經錯亂的問題要解決。我保證,同學面對四色雪糕,最難的一定是不知怎分「錯誤」和「無從判斷」。
聲帶是:「蕭小源買了一隻英國狗。」
題目是:「蕭小源買了一隻澳洲狗。」請判斷這句,答案嘛,明明說「英國」但題目是「澳洲」,當然是「錯誤」了。
聲帶是:「蕭小源買了一隻英國狗。」
題目是:「蕭小源買了一隻漂亮的英國狗。」請判斷這句,答案嘛,聲帶沒有說那狗是靚定醜,所以是「無從判斷」。
分「錯誤」和「無從判斷」,最緊要看陳述句與聲帶有否衝突,如果有,一般是「錯誤」,如果沒有,便是「無從判斷」了。』


這是某補習天王教授的四式判斷心得,看過本網誌的網友應該都知道有甚麼問題了。知道的話,可以在留言指正。

名詞與量詞(答案)

(1)一所學校
(2)一項制度
(3)一個雞蛋
(4)一家店鋪
(5)一扇窗戶
(6)一口/頭豬
(7)一匹馬

名詞與量詞

廣東語量詞與名詞的搭配,與書面語有一點不同,香港學生很容易弄錯。
你能為以下搭配錯誤的量詞改正過來嗎?
(1)一間學校
(2)一個制度
(3)一隻雞蛋
(4)一間店鋪
(5)一個窗戶
(6)一隻豬
(7)一隻馬

欠缺賓語(答案)

(1) 我們稍為動腦筋分析一下,就能識破那些騙子。
(2) 有國家提出派遣軍隊進駐阿爾巴尼亞。

(1)「識破」應配合的賓語是「詭計」,這句要改成「我們稍為動腦筋分析一下,就能識破那些騙子的詭計。」

(2)「提出」應配合的賓語是「建議」或「計劃」,這句要改成:「有國家提出派遣軍隊進駐阿爾巴尼亞的建議/計劃。」

欠缺賓語

中文跟英文一樣,動詞可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兩種:在「不及物動詞」之後,毋須加上賓語;在「及物動詞」之後則必須有賓語。此外,造句時必須留意動詞和賓語之間是否配合,請看看以下句子:

港府宣佈取消第一收容港。

政府不可能取消一個港口,只能夠取消一種政策,所以應該改成:

港府宣佈取消第一收容港的政策。

又如以下這個句子:

麥當勞連續十八年榮獲美國漢堡包最佳專門店。

根據這個句子,意思是說麥當勞連續十八年得到了最佳專門店的店舖。這當然不是句子想說的意思,句子想說的是麥當勞得到最佳專門店的榮譽、獎項或稱號。因此,句子應改成︰

麥當勞連續十八年榮獲美國漢堡包最佳專門店的榮譽/獎項/稱號。

(1) 我們稍為動腦筋分析一下,就能識破那些騙子。
(2) 有國家提出派遣軍隊進駐阿爾巴尼亞。


以上的句子同樣欠缺賓語,但怎樣改?知道的話,可以在留言為它改正過來。答案下次再談。

「方格選擇題」的「三成策略」

所謂「方格選擇題」,即是試題提供不同的陳述,如果這些陳述適用於閱讀文章,便要在方格內加上「✓」號。考生的答案可以多選於一項,但是要注意答錯會扣分,最多扣至零分。因此,採用「大包圍式」的策略選取方格,最終可能會被扣至零分。面對這類題目,首先應該估計答案的數目和每個答案的分數,否則很容易被扣至零分。若要估計答案的數目,先要考慮分數多寡與空格數目。每個答案通常是一分或兩分,而答案與空格的比例大約是三成,只要根據這兩項資料推測,其實不難估計答案有多少個。應付這類題目,應採取「寧缺勿濫」的策略,不肯定的,寧願不選,切勿多選,以免被扣至零分。此外,還可以用「剔除法」,先把最沒有可能的答案刪除,再從餘下的方格中選擇正確的答案。

處理四式判斷題的要訣(五)──從考核能力的角度看「無從判斷」

在四式判斷的四個選擇之中(正確、錯誤、部分正確、無從判斷),如果答案是「無從判斷」的話,比起以其餘三個選擇作答案的題目,學生是最容易判斷的。因為「正確」及「無從判斷」或「錯誤」及「無從判斷」這類情況不可能出現,所以學生根本毋須肯定兩項陳述都是「無從判斷」(只要肯定其中一項屬於「無從判斷」),就知道答案必屬「無從判斷」無疑。可以這樣說,答案是「無從判斷」的題目較難考核學生真正的能力。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從零七年模擬試卷、零七年、零八年、零九年及模擬中學文憑試的閱讀理解試卷中所見,沒有一題四式判斷題的答案是「無從判斷」。因此,即使不懂得答案而要碰運氣的話,也不要選擇「無從判斷」。

教科書的病句(答案)

「上屆世界盃冠軍法國隊今屆大熱倒灶,以零入球的破天荒劣績於本周初在決賽周首圈賽事出局;接下來是星光熠熠的阿根廷隊,昨日亦打完今屆世界盃的最後一場賽事。接連有問鼎冠軍相的強隊被淘汰,提早捲鋪蓋回老家,大大降低賽事對『追(球)星一族』的吸引力。」

首先,這個句子的問題在於把「問鼎」和「冠軍相」連接起來,「問鼎」是染指、爭逐的意思,而「冠軍相」則是指看上去有冠軍影的球隊。每隊球隊都會努力爭取冠軍,但沒有球隊會爭取有「冠軍相」,畢竟看上去似冠軍是沒有用的。因此,這裡應改作「接連有有力問鼎冠軍的強隊被淘汰」或「接連有具冠軍相的強隊被淘汰」,當中以後者為佳。

其次,原文第一句的主語是「有問鼎冠軍相的強隊」,第二、第三句的主語理應是與它一致的,但第三句是「大大降低賽事對『追(球)星一族』的吸引力」,主語應是指前述「有問鼎冠軍相的強隊被淘汰」整件事,而非單指強隊,因此在「大大降低賽事對『追(球)星一族』的吸引力」之前應補回主語「這」字。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今天香港的學生往往是取法乎下。

教科書的病句

語文涉及思維,如果思路不清,往往寫出了一些不合理的句子也不自覺。社評、專欄日日刊登,付梓匆匆,偶有沙石,在所難免,可是連教科書也是這樣則難說得過去。

現代出版社的中三中文教科書收錄了一篇《星島日報》(二零零二年六月十三日)的社評,題為〈球星變搖錢樹的悲歌〉,以下是該文的第一段:

「上屆世界盃冠軍法國隊今屆大熱倒灶,以零入球的破天荒劣績於本周初在決賽周首圈賽事出局;接下來是星光熠熠的阿根廷隊,昨日亦打完今屆世界盃的最後一場賽事。接連有問鼎冠軍相的強隊被淘汰,提早捲鋪蓋回老家,大大降低賽事對『追(球)星一族』的吸引力。」

以上粗體字的部分有頗為明顯的語病,你留意到嗎?知道的話,可以在留言為它改正過來。答案下次再談。

處理四式判斷題的要訣(四)──談「無從判斷」

除了上次談及的情況外,這裡再舉幾個實例談談甚麼情況下答案也會是「無從判斷」。
文本:大文被踢斷了腿。
題目:大文被踢斷了左腿。*

*大文被踢斷了腿,但不能肯定是左腿,又不能否定是左腿(即是與陳述沒有矛盾),因此答案是「無從判斷」。
文本:大文去了旺角買鞋。
陳述:大文去了旺角買運動鞋。*

*大文去了旺角買鞋,但不能肯定是運動鞋,又不能否定是運動鞋(即是與陳述沒有矛盾),因此答案是「無從判斷」。

文本:思賢與鄰校同學打比賽。
陳述:思賢與高年級的同學打比賽。*

*思賢與鄰校同學打比賽,但不能肯定他是與鄰校高年級的同學比賽,又不能否定是高年級(即是與陳述沒有矛盾),因此答案是「無從判斷」。

如果同樣是上述的情況,可是文本和陳述的位置調轉了,答案會變成怎樣?知道的話,不妨留言寫下答案。

處理四式判斷題的要訣(三)實例練習答案

考材:
1.我家中有七隻寵物,當中有四隻小貓。

題目:

1.1文章顯示「我」家中有四隻小貓。(正確)
1.2文章顯示「我」家中有三隻小狗。(錯誤)
1.3「我」家中有三隻小狗。(無從判斷)

考材:

2.那一天我很快樂。

題目:

2.1文本指出那一天「我」很快樂。(正確)
2.2「我」指出那一天自己很快樂。(正確)
2.3「我」指出那一天自己很寂寞。(錯誤)
2.4「我」那一天很寂寞。(無從判斷)

考材:

3.我買了兩個球,其中一個是足球。

題目:

3.1文章提出「我」買了一個足球。(正確)
3.2文章提出「我」買了一個籃球。(錯誤)
3.3「我」買了一個籃球。(無從判斷)

考材:

4.我是資優。

題目:

4.1文章提出「我」是資優。(正確)
4.2「我」是豬兜(即愚蠢和智商低)。(錯誤,因為「資優」和「豬兜」是矛盾的。)

處理四式判斷題的要訣(三)實例練習

談過四式判斷的要訣後,這次給大家一些簡單的四式判斷題,看看自己能掌握多少吧。喜歡的話,可在留言寫下答案。答案下次再談。

考材:

1.我家中有七隻寵物,其中是四隻小貓。

題目:

1.1文章顯示「我」家中有四隻小貓。

1.2文章顯示「我」家中有三隻小狗。

1.3「我」家中有三隻小狗。

考材:

2.那一天我很快樂。

題目:

2.1文本指出那一天「我」很快樂。

2.2「我」指出那一天自己很快樂。

2.3「我」指出那一天自己很寂寞。

2.4「我」那一天很寂寞。

考材:

3.我買了兩個球,其中是一個足球。

題目:

3.1文章提出「我」買了一個足球。

3.2文章提出「我」買了一個籃球。

3.3「我」買了一個籃球。

考材:

4.我是資優。

題目:

4.1文章提出「我」是資優。

4.2「我」是豬兜。

再看借代和借喻



談過「落狗屎」是借喻,因為是用了「狗屎」和「大雨」形象上相似的特點進行聯想。這次用綽號來談借喻和借代。剛辭職的立法會議員黃毓民,綽號「癲狗」,而另一社民連議員梁國雄,綽號「長毛」,他們的綽號是借代還是借喻呢?

黃毓民綽號「癲狗」,這是因為他像癲狗一樣,行為乖張,他和癲狗在形象上是相似的,因此這是用了「借喻」修辭法。而梁國雄綽號「長毛」,這是因為他的一把長髮這個特徵,因此是「借代」。




而他的綽號又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呢?